无意沾染尘灰,诸君笑骂自由;
若是许一清静,便是执手共笔。
一般每个村里总有一两个蓬头垢面的傻子,衣衫不整,面容脏乱,走路也不顺溜,一天到晚没啥事总是在村子里瞎晃悠,村里人大多也不知道这傻子是谁家的儿子。大多数村里人见到傻子唯恐避之不及,但是有两类人特别喜欢和傻子们逗趣,一种是村里头没啥正经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倒也不是瞧不起傻子,只是把他们当做平淡生活里一个有趣的点,他们从不欺负傻子,甚至时不时还给傻子上一根烟,但是并不是每次都主动给他点火,这还得看年轻人当时的心情,这种行为似乎能够让他们显得更加的潇洒,还带点侠义精神,每次走的时候还和傻子讲一声“下次再给你带烟”,也正是因为这样,傻子每次看着他们经过的时候都会傻呵呵地乐着,就算年轻人驻足的频率不到两成。还有一种人也喜欢和傻子打交道,就是有孩子的母亲,她们与傻子打交道的方式并不是和傻子直接沟通或是怎样,大多是把傻子作为教育孩子最好的教学课本,“你不努力学习你就和那谁一样”,“你每天还有暖和被窝睡觉,那傻子就随便找个草棚或者墙边直接靠上就睡了”,“听说最近那个傻子被人给打了”,这样的教育模式孩子们大多也不太感兴趣,也就前两次当听故事的时候觉得有趣,母亲们倒是乐此不疲,似乎对于她们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教学课本了,可是母亲们没有想到的是,原本没注意到傻子的孩子们反而对傻子更加关注了。
对于正常人来说,一辈子都在告诉着别人“我叫XXX”,但是对于村里的傻子来说,他们原本是没有名字的,可能因为一件小事某个村里的大嘴巴开始叫他三荒,后面人云亦云,这三荒也就成了他的名字。不过这也与正常人没什么两样,名字都是别人给取的,不同的是一个是有血缘关系的爸妈给取的,一个是嬉笑调侃他取的;前者图个美好的寓意,后者图个快活。正常人用着爸妈给取的名字,大多数人没有反对意见也就用了一辈子,人生的轨迹一般和这名字不搭嘎;傻子最开始并不习惯别人叫他“三荒”,并不是他不喜欢这个名字,而是以前没有谁这么叫过他,只是还不熟悉而已,当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叫他后,每次听到有人叫“三荒”他还报之以微笑,似乎还挺享受这种感觉——被认出约等于被认可,很多时候偶然原因产生的名字这村里的傻子还真就用了一辈子。
对于绝大多数的傻子,村里人根本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死去的,只是突然某一天想起“很久没有看到过三荒”了,过不了两三分钟就会觉得自己惦记着一件特别无聊的事情,这事便被抛之脑后了,殊不知这时候的三荒已经死了有半年了。但是没有人发现他的尸体,村里那些心怀善意的人议论:三荒肯定也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只是在村里很难有人家里可以养得起一个傻子,但是村里人也不是谁都狠得下心直接把自己智障的孩子给弄死了,三荒肯定也有他的亲戚平日里默默地看着他,也许偶尔还偷偷给他送吃的,三荒死的时候也许他自己的爸爸妈妈已经去世了,但是他们去世前应该嘱咐过家里的其他亲戚在三荒去世后帮忙收殓一下。
大多数村里的傻子都是像三荒一样,出生便是智障,一辈子就在周边几个村子里转悠着。但是赵家村却有一位传奇傻子,赵家村现在已经没有几户人家是姓赵的,大姓主要是陈、张、李,据说赵家村的名字可以延续到明朝嘉靖皇帝那会儿。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赵家村的人基本上都死完了,现在住着的人都是战乱的时候从各处流浪到这里落地生根的,听老一辈的人讲,最开始流浪到这里的人刚到村子里的时候,赵家村还有几户以前的人家,后来这几户人家要么搬走了或者绝户了,也就消失在了赵家村的历史上。搬迁过来的人,也没有擅自去改村的名字,一直保留着赵家村的名字,据说是最早来这里流浪的人刚到这里的时候那时候的村民帮他们好生安顿下来了,为了表示感激,也希望那些从赵家村出去的人回来的时候还能听到熟悉的称呼,所以赵家村这个名字也就一直沿用下来。赵家村这几百年也是经历了不少战乱风雨,很多事物和故事都随着时间的流淌消散了,留下来的除了“赵家村”这个村名,就只剩下那个传奇傻子的故事了。
本来在清末明初的时候,传这个传奇傻子的故事还是用文言文,后来随着白话文的推广使用,这传奇傻子的故事也逐渐变成用白话文来传播了。传奇傻子的故事有很多的版本,有添油加醋的,有断章取义的,有故弄玄虚的,据说比较可信的是下面这个版本:传奇傻子并不是出生就智障,而且不仅不智障,还是远近闻名的聪明人,从小对四书五经这些当年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相当熟悉,由于自己比周围的人都要聪明很多,也不喜欢和其他人当交道,觉得是浪费时间;传奇傻子的家里是贫农,没啥钱,也没有人赞助他去参加会试、殿试,尽管他乡试成绩出类拔萃,其实如果他自己主动找乡亲们借一点也是能够去参加会试的,而且村里人都相信他能中个进士回来,但是不知道是因为什么最终没有这样做。本来有人推荐他在乡里学堂教书,但是被他拒绝了,反而是愿意和爹娘一起种田。白天的他倒也和普普通通的农民没什么两样,但是每天晚上都能看到他点着煤油灯或是蜡烛发奋读书,虽然身份低微但是他内心格外高傲,觉得周围的人聊天的内容都是废话,比起和周围的人对话,他更喜欢和圣人对话。如此几年,大概是在他十八九岁的时候,突然就疯了,爹娘最开始接受不了这个现实,身体也有些陈年旧疾,娘当年就撒手人寰了,爹坚持照顾他几年也终究因为精神压力过大、顽疾爆发去世,作为家中独子的他,作为曾经村里最耀眼的人,如今却成为了没人照顾、养育的疯子,爹娘接连去世,他也越来越疯,村里人倒也心肠不差,没有因为他曾经瞧不起自己而反过来唾弃他,反而是为他的才华感到可惜,也为这样的突变给一个家庭造成的创伤而黯然神伤,最开始几天他不愿意与人接触,只是听到有人见过他,但是不知道他每天吃的什么睡在哪里,这样过了两三个月,他便经常出现在村子里,只是身形消瘦、神情淡漠,时不时去自家田里走走,或是父母坟前转转,一般他走到哪里村里人都会拿出一点东西给他吃,因为在他没疯之前也是村里有名的孝子。如果故事只是这样,他的故事也不能成为赵家村唯二延续几百年的文化之一了。他像其他的傻子一样,衣衫褴褛、形容憔悴,但是手中却总拿着一本书,而且这本书不同的时候还都不一样,其他时候和他说话和傻子无二,但是却能流畅地读出书上的文字,这便已经令村里的人们惊奇不已了。更令人惊奇的是,此人时不时口出狂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听到他不同的诳语,有心之人把这些诳语收集起来差不多串起了中华大地上主要的历史事件,而且他对事件的评估均是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放在现在和那些最顶级的历史学教授没准也能交交手,而放在清朝有些言论甚至可以杀头:商鞅才是秦朝完成统一霸业最重要的人,而且他完全有实力推翻嬴驷自立为王,但是商鞅没有这样做,反而用自己的生命为《秦法》祭血,对于商鞅来说将生命与《秦法》融为一体便完成了他毕生的使命,能够为之而死是实现最高理想最完美的结局,然而世人却哂笑之;世人皆言秦始皇为暴君,但是对分裂多年的中华大地来说,不施以严厉的政令根本无法治理好国家,至于儒法之争,在乱世当用重典,儒家适用于和平时期,而法家更适合秦国成立初期,况且秦之法并非乱杀无辜,而是一种相对公平正义的国家大法,后人对其的污蔑不过是后来的统治者和儒生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贬低秦始皇罢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是由于历史的偶然,当时儒家最优秀的人比法家最优秀的人更加优秀罢了,这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性,王朝更替也是法儒更替交融,天下之势无常何能以一门学问兼而治之;相较于《三国演义》中对刘关张三人的美言,他从治国理政的角度认为曹操更值得后人学习,世人对诸葛亮的标榜不过是那些儒生们为儒家学说推广所言罢了;隋炀帝杨广本是如秦始皇一样的雄主,只是因高句丽之败加上时下农民起义爆发,门阀借势造反,其实秦始皇、隋炀帝、明崇祯之亡如出一辙;君权神授,秦桧不过是为赵构的代言人而已;对帝王的评价并非仅仅以政绩唯一尺度,明朝之嘉靖、正德为皇帝的运行模式提供了新的角度……
以前没有人真正和他聊过天,反而是成为了傻子倒是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全分享给了村里人,分享给了天下人。按说读书读傻了这样的故事不利于教育子女读书考取功名,但是由于此人本为孝子,且其言论均令人醍醐灌顶,相较于他的疯傻,村里人更认可他学识的高超,便将他的故事给传下来了。原本村里人大多为农民不懂他的这些话究竟是胡言乱语还是历史箴言,后来是有人逐渐把这些话传出去了,周围乡里的那些有才识的人予以一番解释,大家才都知道了这位疯傻子出众的才华。原本在清朝也是以儒家治天下,发表了对儒家质疑态度的话会被处理的,一是乡里传播不快,二是大家与他接触不多,三是他已经是个傻子了,所以影响不大。在他后面活着的十几年里倒也没有因为对儒家的不敬言论而遭受官府逮捕,反而是他死后故事被流传了下来,随着北伐军推翻了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以及明治维新、洋务运动、共产主义、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开放思想的推出,他的故事反而在赵家村更好地传下来了。有的人觉得他这种情况有点像今天的抑郁症,自己追求精神的极致,但是没有自保的方法,而且周围没有知己可以倾述,最后只能是在慎独的路上一路前行,走进了学术研究的黑洞,最终因为精神控制能力的有限使得精神直接崩溃。有人为其惋惜,有人爱其才华;有人欣赏其淡泊明志,有人可怜天才际遇不顺……不管怎样,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下自己的故事,虽然并非个人主观意愿,但是也算是对其才华的告慰,就像很多西方的艺术家,活着的时候画作贱卖,死后就被拍卖出天价,他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知己,死后跨越数百年却拥有了更多的读者与知己,这也算是一幅最美的艺术长廊。不管怎样,作为赵家村的一员,曾经的村民香火已经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断然而止,他的故事却恰好把这时间的断痕通过独特的方式给接上了,这接上的便可以说是这个村的文化之根,也是曾经给他饭吃的相邻的善意结出的善果。而正在读高中的陈锋便是从小听着这位传奇傻子的故事长大的,他其实并不想叫他传奇傻子,在他的心中,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