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极高明而道中庸——读冯友兰《中国哲学之精神》


#冯友兰#中国哲学#中庸

整整三个月,才把这本10万字的书看完,只因为一个字:绕!两个字:深奥!三个字:太博大!作者冯友兰开篇《自序》第一句话开始就能感受到此书的绕、深奥、太博大。



开篇《自序》第一句话:“此书所谓道,非《新理学》中所谓道。此书所谓道,乃讲《新理学》中所谓道者。《新理学所谓道,即哲学。此书讲《新理学所谓道,所以此书非哲学底书,而乃讲哲学底书。此书之作,盖欲述中国哲学主流之进展,批评得失,以见新理学中国哲学中之地位。所以先论旧学,后标新统。”

第一遍读此书,虽未读懂,但也还是收获的:

一是此书明确了一个重要观点也是此书论述和评价中国哲学各家各派的主要标准,那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作者认为,“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底传统,有一个思想的主流。这个传统就是求一种最高底境界。这种境界是最高底,但又是不离乎人伦日用底。这种境界就是世间而出世间底。这种境界以及这种哲学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二是看到中国哲学或者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血脉。此书以“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标准系统分析了孔孟、杨墨、名家、老庄、易庸、汉儒、玄学禅宗、道学、新统各家各派的价值讲述中国哲学史的演变。我认为不仅是一部精粹的中国哲学史,也是一部国学精要。

三是感悟中国毕生追求精神境界,即所谓的“天地境界”,也就是成长为“圣人”。作者以“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标准分析各家学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中国圣人不是高高在上,不问世务底圣人。他的人格所谓内圣外王底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底功用说。”作者引用《庄子.天下篇》“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作者认为天人等能极高明,但未必能中庸,是道德境界中底人;而圣人天人等之所有,且有天人等之所无,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是天地境界中底人。因此,中国哲学发展禅宗,则认为圣人生活,无异于平常人生活圣人所做的事,就是常人所做的“担水砍柴、著衣吃饭、起坐困卧、屙屎屙尿”。只不过,平常人做之,是“从凡入圣”,悟道之前只是担水砍柴;圣人做之,是“从圣入凡”,是神通妙用,是经虚涉旷之后的担水与砍柴,是出世间又即世间的,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

关于作者,冯友兰是中国二十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新编》《贞元六书》等著作确立了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哲学家之一。本部《新原道.中国哲学精神》,与《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知言》并称《贞元六书》。这部著作写于民国三十三年六月,在语言和行文习惯上均具当时的时代特点,比如助词“底”,就是典型的旧式语法,相当于现在的“的”。不过,从语感上看,我觉得“底”与“的”还是有微妙的差别。说不出差别是什么,我只是觉得差别

不过奇怪的是,民国时代的另一位大文人胡适,对冯友兰的哲学体系似乎不太认同。胡适日记里说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实在太糟糕了”,在致友人的书信里称“这种没有历史眼光的书,绝对够不上权威的和综合的叙述”。我没有系统哲学学习经历,更没有胡适、冯友兰等同时代大学者有深入的研究,所以,无法理解胡适对冯友兰学术价值评价。近日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精神》,得此三点收获,自认为无论对与错,无论肤浅与深刻,先记录下来,以便今后在此哲学体系下有新的学习心得思考领悟时,再作进一步的比较与修正吧。


(2020.6.15 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精神》随笔)


~~~~~~~~~~~~~~~~~~~~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