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读书备忘:关于中国戏曲的相关知识


本文所有内容,都是关于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摘录自骆正教授《昆曲二十讲》,编录下来,作为今后之备忘。
【目录】
  1. 徽班进京
  2. 戏园的名称
  3. 戏曲行当
  4. 昆曲“三体三式“结构
  5. 昆曲的曲牌
  6. 上五色和下五色


  7. ~~~~~~~~~~~~~~~

    徽班进京


京剧被称为“国粹”“国剧”,其历史一般从1700年徽班进京算起。“三庆班”是第一个,以后又有“四喜班”和“春台班”“和春班”陆续进京,合称“四大徽班”。

“三庆班”由扬州盐商江鶴亭(安徽籍)组织,艺人高明亭带领,以唱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拔子、梆子等。由于诸腔和剧目都很丰富,很快压倒原来在京演唱的秦腔,许多秦腔班的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合作。西皮调的前身即秦腔。因此,这也是第一次二黄与西皮(秦西皮)合流。后来其他三大徽班进京,北京梨园中的昆曲演员也有不少转入徽班。清道光年间湖北演员王洪贵、李六、余三胜等来北京,带来楚调(西皮调),在京师与徽班造成第二次的二黄与西皮(楚西皮)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也被称为“新声”。因此,京剧最大的特点是能兼容并蓄,不排斥异己,为多种声腔的合流创造了条件。

  1. ~~~~~~~~~~~~~~~

戏园

西汉——演出 “百戏”的广场,即露天剧场。
唐代——寺院中的戏场,即庙台。
宋元——“邀棚”或“勾栏”。
清代——宫廷剧场(如德和楼)以及“茶楼”或“茶园”。

~~~~~~~~~~~~~~~

戏曲行当
戏曲行当,又叫角色,包括“生旦净丑末”五行。戏曲的行当是剧中人物的分类,古称“脚色”。随着戏曲的发展,以歌舞演故事的内容增多、形式扩大、场上的脚色也逐渐由少变多,形成了“脚色制”。而这种“制”也就是戏班组织结构。


早期戏剧的演出很简单。如果只有两个脚色,主要的一个为“”,次要的为“”。男性称为“”,女性称为 “”。脚色再增多,其一主要的居中为“”,“脚色” 也改称为 “角色”。其他皆次要的角色处于外围的地位,叫“”。元曲杂剧的演出体制就是这种“一正众外,一角众脚”。


江湖十二脚色

到了明朝的“传奇(剧)”,角色逐渐增多。随着表演的发展,到了清朝,行当又继续扩充。据清乾隆时李斗《扬州画舫录》所载:

“梨园以副末开场,为领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谓之男脚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谓之女脚色;打评一人,谓之杂。此江湖十二脚色。”其中:

“正生〞 :即小生;

“老外”:常扮演德高望重的长者

“大面”:有红面、黑面、白面之分;

“二面”:即副净,为丑的一支,为介乎丑、净之间的脚色

“正旦”:即闺门旦;

“贴旦”:又称风月旦,与近代戏曲中的花旦相近;

“武小旦”:是兼跳打者。

这十二种行当分工格局,是昆剧早期因袭南戏体制的“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色后,发展到鼎盛时期的结果。到了近代,昆剧的行当又有了更多细密的分支。


~~~~~~~~~~~~~~~

昆曲的结构:三体三式

【三体】
每支曲子都是“曲牌体”;
每折戏(一套曲牌)是“联曲体”;
每部传奇(文学剧本)都是“集折体”。

【三式】
“词式”:南北曲文词格律;
“乐式”:不同曲牌的音乐结构;
“套式”:按曲牌的音乐特性组成的联曲规律。

【一引、二白、三曲】
戏曲中的“一引、二白、三曲”,是指主要人物上场、表演的顺序(程式),即是先念引子,再念定场诗和自报家门(自我介绍),然后开唱曲子。还有个说法是“一白、二引 三曲”,这是按表演难度排列的。因为“白口”(道白)既无伴奏,也无谱子可以依傍,全由演员自己掌握,难度最大,所以排在第一位。京剧界则有更夸张的说法:“千斤白、四两唱。”念白的要领有二:音乐性和语气化。

~~~~~~~~~~~~~~~
昆曲的曲牌


昆曲为后世留下了数千支 “曲牌”。它们分为“北曲”和“南曲”两大类。 清乾隆十一年 (1746) 成书的《九官大城南北词宫谱》就收有南曲曲牌1513曲,北曲曲牌581曲,再加上其他变体套曲等,共有4166曲之多,其中包括唐宋大曲、金元诸官调、宋元南戏、元杂剧、元明散曲等大量曲牌。

诸多的昆曲曲牌,许多来源于民间,充满生活情趣。如来自民间生活
和劳动的歌曲〔打枣儿〕〔摸鱼儿〕〔点绛唇〕等;有的是市井的叫卖声,如〔货郎儿〕〔卖花声〕等;明清时调小曲,如〔锁南枝〕〔驻云飞〕〔玉娥郎〕;还有源自少数民族的民歌,如〔回回舞〕〔蛮牌序〕〔怨回纥〕等;此外还有国内外其他民族歌曲的音译,如〔者刺古〕〔拙鲁速〕〔果骨朵〕等。

这些来源、声腔、时代、民族都不同的曲牌,经过整理分类,大致分为 “细曲”“粗曲”和“杂曲”三类,分别给各行当、角色、人物演唱。如生旦多唱细曲,净丑多唱粗曲。

其文字部分,曲牌多为长短句,各曲的句数、用韵、各句的字数、四声平仄等,都被规定为一定的格式,成为一种“范文”。

曲调来说,每支曲牌都有自己的“曲式”“调式”和“调性”,有自己特有的 “旋律”,各个曲牌还有自己的基本情趣。

各曲的分句分读,常和唱词相一致,曲调进行的高低升降,又要因曲情词意和唱字的四声调值布变化。

曲牌有长有短,节拍有定有散。有1/4拍的“快板”、2/4拍的“原板”,4/4拍的“慢板”,加慢的 “赠板”,也有无节拍限制其音调轻重变化速度的“散板”。遗憾的是,和我国其他的传统民族音乐一样,昆曲也缺乏3/4拍的“华尔兹——圆舞板”。


~~~~~~~~~~~~~~~

上五色和下五色


"蟒"是戏台上龙袍、蟒袍的简称,是帝王将相、高级官吏等有较高社会地位者在正式场合穿用的礼服,模仿明代蟒衣样式。京剧里的蟒开始只有五种颜色:红、绿、黄、白、黑,称为"上五色"。到清末,又添紫、粉红、湖绿、深蓝、秋香或古铜色——用个新词儿说,叫马卡龙色,称为"下五色"。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