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身韵——中国古典舞神韵之灵魂》荐读3:从中国戏曲中剥离


#中国古典舞#巡礼#李正一#唐满城#身韵

说明因为热爱而写下1.6万字的文章《身韵——中国古典舞神韵之灵魂》。为方便碎片化阅读,特将原作分期整理。

——————————————————————

(二)成长期:吾家有女初长成(1952~1953年)
2.中国古典舞从中国戏曲中剥离

1952年10月前后,中央戏剧学院成立了“舞蹈教学研究组”,下设古典舞教学研究组和民间舞教学研究组。叶宁等老一辈教育家充分研究中国戏曲,极其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戏曲舞蹈有八百年历史,是“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舞台所需要的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中华民族艺术特性,运用的是中国人的表达方式,表现的是中国人的价值、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感世界,是世界上独特的、不可多得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宝库。因此,正式认同戏曲舞蹈,立足于中国戏曲整理研究中国古典舞,是实事求是的正确道路,不仅可能,而且必要。正因为老一辈教育家充分认识到了中国古典舞的母体是中国戏曲,古典舞教学研究组方能正确地确定教材建设的总体原则:“继承、借鉴、发展、创新”,并坚持这“八字原则”的顺序不能颠倒。在“八字原则”的正确指导下,老一辈教育家和艺术家开始了谨慎、全面、系统的剥离工作。

(文化部“舞蹈教研组”成员/图片翻拍自《求索》)

“继承”,指继承传统。中国戏曲舞蹈经过数代优秀艺人的整理、加工、创造,已经形成了极具典型性的程式,无论风格、韵律、技巧都是高度凝练、严密的,具有典范性的舞台艺术和完整的教学体系。是在此基础上整理、发展出一套与戏曲有别、适应舞蹈专业特性的训练方法,建设一套从技法、审美、到表现力自成体系的使中国古典舞教材。

(文化部“舞蹈教研组”研习/图片翻拍自《求索》)

“借鉴”,指借鉴外国尤其是芭蕾有效的教学经验,以适应正规舞蹈学校班级教学的需要。中国古典舞基训教材的建设,一开始就整理借鉴了芭蕾的教学组织方法,形成了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高到低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基本手位和手臂基本动作、基本脚位和脚的基本动作、腰腿功的训练方式(控制、压、踢、弹等)、技巧训练(转、翻、跳等),搭建起了从“把杆”到“中间”的课堂教学框架,建立起单一训练和组合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模式。

(文化部“舞蹈教研组”研习/图片翻拍自《求索》)

“发展”,指根植于戏曲且不同于戏曲。戏曲是唱念做打相结合的艺术,其舞蹈的技巧、身段和歌舞融合在一起。古典舞体系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取舍和增减,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达到新的融合。谨慎地迈出从戏曲中剥离的第一步,搭建起四个部分的教材内容:第一能力训练(腰、腿功),第二技巧训练(转、翻、跳),第三身法,第四毯子功。同时,从生旦净末丑不同行当和千变万化的身段动作中,寻找本质的、共同的规律,形成舞蹈统一的规范标准。比如,古典舞的“手位组合”,既不是花旦的手位,也不是老生、花脸的手位,而是普遍性的训练规范,要求“形圆、线圆”以及位置规范。遵循继承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教研组还从戏曲中提炼出单山膀、双山膀、顺风旗、托按掌、双托掌、山膀按掌、冲掌、提襟八个手位,晃手、摇臂、云手、小五花、盘手等手部动作,整理了正步、丁字步、小八字步、大八字步、踏步、弓箭步、虚步等基本脚位,以及圆场、花梆步、慢步、云步等步伐,并按照舞蹈的典型性和训练目的制定了统一规格和要求。

(早期舞蹈课堂教学/图片翻拍自《求索》)

“创新”,不经指古典舞体系内容、技法上的创新,古典舞体系建设本身就是一件从无到有、自主创新的里程碑事件,尤其是很多老师和艺术家没有编写教材的经验或能力,有些艺术家比如马祥麟先生能编简单的组合,侯永奎先生只知道戏曲《石榴花》怎么做怎么唱,他可以一段一段教,但却编不出舞蹈教材。尽管困难重重,但大家摸索着、研究着,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形成了中国古典舞学校的一套教材,形成了一门课程,搭建起来课程框架,走出了中国舞蹈正规教学的第一步。1954年2月,新中国第一批舞蹈老师参加了“文化部教员训练班”,在北京香饵胡同四合院,与教研组一道,仅用半年时间便完成了第一套教材的研发和训练实践。

(早期舞蹈课堂教学/图片来自网络)
【荐3,待续未完】……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