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身韵——中国古典舞神韵之灵魂》荐读2:崔承喜舞研班与中国古典舞的创立


#中国古典舞#巡礼#李正一#唐满城#身韵

说明因为热爱而写下1.6万字的文章《身韵——中国古典舞神韵之灵魂》。为方便碎片化阅读,特将原作分期整理。
——————————————————————

【中国古典舞发展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史】
(一)孕育:脱胎于中国戏曲,纯正的中华血统(1951~1952年)
1.崔承喜舞研班与中国古典舞的创立

“中国古典舞”这一名称,是1953年以叶宁为组长的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古典舞研究小组第一次提出的。当时,文化部下达了由中央戏剧学院筹办正规的舞蹈教育机构的任务,为国家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因此,中央戏剧学院抽调骨干教师成立了教学研究组,分别担任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教学课程的研发任务。
其实,这次的课程研发并不是从零开始的。早在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新中国便成立的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招录了李正一等第一批学员。当时的舞蹈团,才是真正意义上中国古典舞“从零开始”。当时,没有系统的教材,更没有训练的标准。第一批学员的舞蹈启蒙,就来自于老一辈京剧名家刘玉芳、刘琦的“开范儿”,即按照戏曲的方式进行“手、眼、身、法、步”严格的基础训练,以师带徒这种最传统的梨园模式,让第一批学员捕捉中国戏曲特有的韵律与“味道”。与此同时,学员们还受到了英国学院派芭蕾和俄罗斯学院派芭蕾的正规训练,对芭蕾的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更幸运的是,1951年,中央戏剧学院请来了朝鲜著名舞蹈家崔承喜开办“崔承喜舞蹈研究班”(简称“舞研班”),这为中国古典舞脱胎于中国戏曲种下了宝贵的种子。崔承喜在中国接触到了中国的国粹,发现了蕴藏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独特的舞蹈气质和身段特点,于是与京剧昆曲界的表演艺术家韩世昌先生、白云生先生、马祥麟先生、刘玉芳先生共同合作,把京剧艺术中的青衣、花旦、武旦、小生、武生、花脸等不同角色的动作提炼出来,根据舞蹈的特性完成了舞蹈动作的组合,并由著名民乐家刘吉典先生等为其配上具有民族韵律的音乐,从而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教材,作为“舞研班”的基础教材(我称之为“崔氏教材”)。可以说,这是中国古典舞正是诞生的萌芽期,并且这种用音乐伴奏配合舞蹈教学的训练方式一直持续至今。从某种意义上说,“崔氏教材”是中国古典舞第一本教材,或是“学前班教材”。

(崔承喜与李正一等青年演员/图片来自网络)

崔承喜“舞研班”首创的中国舞训练教材,始终把握了中国传统文化这条脉搏:一是教材撷取了典型的、优美的、有戏曲舞蹈独特性质的动作和舞姿,抓住了行当与程式,从花旦、青衣、武旦三个行当中提炼出了“优美、活泼、英武”三个类型,形成了女性角色表达的三个总体性格。在提炼的过程中,崔承喜始终考虑的是如何根据舞蹈的需要对戏曲的身段表演夸大化、舞蹈化、精致化,但是不可以“走样”,只是运用创新的形式,让它具有民族特性和气质,成为舞台艺术的新内容、新载体,使它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

二是触碰到了中国戏曲传统艺术的动作规律即“动律”(尽管当时没有“动律”这一概念)。崔承喜在保留戏曲传统艺术原有特性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出与动律相关的训练方法。如中国戏曲训练强调“百练走为先”当中花旦的“走”,其规律就是腰上体现出“8”字圆,并要求学员无论手位如何、步伐快慢如何,走的训练始终强调身和腿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特有的“8”字圆规律。这种动律的提炼,升华了中国戏曲一招一式口传心授的传艺方法,让学员一下子切入戏曲表演的核心规律,更容易触类旁通掌握更多的身法。
三是抓住了中国戏曲身段表演“内外结合”的艺术特点。“内”指动作的情感,“外”指动作的形态。中国戏曲的是“歌舞合一”的艺术,这不是简单的边唱边舞,而是融为一体,舞蹈和唱腔用于表达情感,谁也离不开谁。梅兰芳先生就曾说“昆曲的身段,是用它来解释唱词的”。例如,崔承喜注意到,中国戏曲表现“害羞”,不仅仅是回头或回身的外部动作,而是情感细腻的发展过程和层次。要先看,看的时候开始带着羞涩感,然后才往回走。李正一在跟随崔承喜学习的过程中,也从身段训练中逐步悟出了呼吸、劲儿、节奏在舞蹈情感塑造中的内在规律,这为李正一后来发展出身韵教学法埋下了种子。

(崔承喜与京剧名流/图片来自网络)

(崔承喜与梅兰芳等在徐家花园/图片来自网络)

【荐2,待续未完】……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