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古诗词#美文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习俗。它的时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这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传说最早在尧舜时代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它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
关于春节来历,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传说,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
有一天,万年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荫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用来测定一天时间。
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用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万年发现每隔360多天,四季就会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也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有不测风云而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国君,对国君讲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大悦,感到很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并创建历法,为天下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就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当登上日月坛时,看见石壁上的一首诗,诗道: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万年指着天象,对皇上说:“现在正是12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农历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正好又是春季开始,通常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节日的时间和农耕劳作息息相关。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是谷穗成熟的形象。
在历史上的不同朝代,春节的时间也不一样。夏朝以农历一月为一年之首,商朝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周朝以农历十一月为岁首,秦朝以农历十月为岁首。
春节作为岁首大节,最早确立于汉朝。那是公元前104年,即汉太初元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此后2000多年,我国沿袭了这一历法体制。
正月新年成为举国上下共享的盛大节日,“官有朝贺,私有祭享”。在朝贺与祭享的各种仪式活动中,增加与维护着各种家庭与社会的关系。
春节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游动。立春则一般在2月4日或2月5日。春节古称“正旦”“岁首”“过年”等。
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 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随着国家的强盛,在今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上一致通过,将我国的春节确定为联合假期。
春节也俗称为“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开始,直至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鞭炮;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记得我们小时候家家户户花不少钱买鞭炮,因为据说过年谁家的鞭炮声越多越响,就预示着谁家新的一年日子越红火。
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争先恐后放“开门炮”,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
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寓意新年顺利、如意、发财、农民会五谷丰登。
新年的第一天,人们还会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裳,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相互表达美好的祝愿。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保护环境和人们的安全,烟花爆竹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也已经禁止。
而人们拜年的习俗却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多种多样新的拜年方式。比如网络拜年、微信、视频等等。这些都增加丰富了节日欢乐的气氛。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了,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新春到来之际,自然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美好节日。
愿新的一年,命途风霜尽,乾坤气象和,龙年呈国瑞,春日溢华光。
祝亲友们所求皆所愿 ,所行皆坦途 ;多喜乐 ,长安宁 ,岁无忧 !新春快乐! 恭喜发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