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其先代原籍襄阳(湖北),迁居巩县(河南),杜审言之孙,为唐代大诗人,号称诗圣。
杜甫从小爱学习,七岁就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而且从小就胸怀大志:“致君尧舜上,再使凤俗淳。”
杜甫所处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其诗歌大胆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对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做了深刻批判,表达了对广大穷苦人民深切的同情。
杜甫一生创作一千五百多首诗歌,他的不少作品表现了唐王朝由盛到衰这一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他的诗形式多样,风格沉郁,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现力,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高峰。诗歌多收于《杜工部集》。
今天我们来品读一首杜甫的《绝句》,是他少有的一首明快、愉悦的诗歌。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人皆能诵的绝妙好诗。
诗的大意是:两只黄鹂在葱翠的柳枝上和鸣,一行白鹭飞向蔚蓝的天空。从窗口远望,西山峰顶上覆盖着千年不化的白雪,门前江边停靠着将驶向遥远东吴的行船。
这首诗是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草堂时所作。诗中生动而又形象地再现了草堂四周的景色,既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快乐,又抒发了决心驰骋的喜悦。景中有情,静中有动,诗情画意极为浓厚。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价杜甫诗歌时说:“有色彩有声音,有高尚的人格修养(气),有现实主义精神(风骨),有味道有形态,无论浓淡深浅,出奇制胜,还是正面交锋,是放开还是收敛,都有它自己严格的要求。”用王世贞这段话来欣赏评价这首绝句,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第一幅“两个黄鹂鸣翠柳”,那刚刚抽芽生叶,一片新绿的柳枝上一对欢快的黄鹂在和鸣、欢唱,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诗人描绘了让读者抬头即见近在身旁的春天景象。
第二幅“一行白鹭上青天”,再抬眼向高处望去,那湛蓝的天空正有一队白鹭排着整齐的队列向高处飞去。白鹭、青天又是一幅色彩明快的景色,显得淡雅脱俗,余韵绵绵。
前两幅:翠绿的树,黄黄的鸟;蓝蓝的天,白白的鹭。树和天是洁净、安详的,鸟和鹭是欢快、鸣叫、飞翔的。诗人以极为工整的对偶句式描绘出抬眼望去,由近及远的春天画面。一下子把读者带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妙境界之中。
“窗含西岭千秋雪,”凭窗远眺,看到西山顶峰的积雪,在蓝天的映衬下,洁白晶莹。此时可以想象这窗好似一个画框。而远山、雪岭正好嵌在这画框之内,极富画面感,这是一幅静态的自然风光图。
紧接着又回到近处,“门泊东吴万里船”,又是一幅充满动感而又欲动未动的生活画面。临门看近处,门前停泊的是将要驶向万里东吴的行船。
读这首诗,给读者的情感体验是开朗、愉悦的,虽然诗人一直写景,并没有直抒胸臆的诗句,但字里行间洋溢着情不自禁的兴奋、欢快之情。
为什么杜甫此时会如此高兴?原来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二年,杜甫从避难的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回到成都草堂之后,那时正是“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时候。所以诗中所呈现的画面如此美好,心情如此欢快。
诗歌也表达出杜甫对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渴望。对战乱结束、南北通航,将要行万里船的欣喜。
短短的四句诗,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有声有色,有气有骨。”诗的对偶之工,用笔之妙,正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修养和对艺术品味的追求,更表达了战乱结束后诗人关心国家、心系百姓的现实主义精神。
杜甫是一位的爱国诗人,他写过无数忧国忧民诗歌,他的永不衰退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品格,心系苍生百姓,热爱祖国的精神,从古到今一直感召着华夏民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