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岁末初春,一首《立春偶成》渲染万物复苏,蕴含着生机勃勃的景致


#张栻#立春#美文#古诗词#南宋

岁已暮,春将至


大寒节气过后,便是立春,迎来一年中第一个节气,四季初始,草木蔓发,春意初见。


今天诗文与您分享张栻的《立春偶成》,看看诗人怎样描绘春回大地的生动情景


立春偶成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岁末初春,阳气回升,冰霜已见少;小苗现绿,柳丝吐青,春回大地草木先晓。感觉时间生机勃勃,满目含翠,和煦东风徐徐吹拂,碧波荡漾春意渐浓。


这是一首即景而成的诗。作者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宋代抗金名将张浚之子。绵竹四川)人,后迁居衡阳。宋孝宗时曾任吏部侍郎,官至右文殿修撰。为南宋理学家,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曾主讲岳麓书院。学术上主张“明理居敬”,他宣称“礼者天之理”等理学观点


张栻这首《立春偶成》描绘了春回大地的生动情景比喻形象感情丰富,饱含着生机盎然的情景,给人奋发向上活力。同时蕴含了宋代理学家的见解,即自然界的物候变化,因循其自然之理。


首句“律回岁晚冰霜少”,立春的特殊性,在旧岁未尽时已经“律回”,诗人捕捉到了告知“律回”信息细节“冰霜少”,透露出立春以后天气逐渐暖和。


开头未着一个“春”字,却悄悄地把冬去春来的消息告诉读者,为春临大地主题做了铺衬。


第二句“春到人间草木知”,诗人宣告: 春到人间了。春风送暖,冰雪消融,大地回春,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这一切是草木先知晓。这一句既可视作诗人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写春天,又可以作诗人对生物感知气候变化的真实写照。读到这里,不由得想起苏轼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抓住了那些对季节变化极为敏感的植物、动物,借助它们来抒发人类感受增加诗句的生动性。


草木不是人,但它是有知的,它依自身的生发枯荣规律演绎自己的生命。随着春天的来到草木自然开始苏醒、萌发。这就是“春到人间草木知”的具体体现也是理学家的自然之“理”之所在


下联二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诗人悠然遐想,没有残冬寒冷瑟缩的感觉走出室外,满目清新,似乎看见了萋萋芳草,灼灼红桃,碧波轻浮,莺歌燕舞,鹅鸭戏水,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致。回到眼前,只见宽广的湖面上,东风轻拂,波纹粼粼,水天一色,远帆点点。这就使人进入了一个现实的立春境界


草木一旦知春,便不容片刻停留,客观的春意便映入诗人的眼帘:  满目翠色, 满眼勃勃生机;放眼望去,春风吹拂,平静的水面上荡起了碧绿参差灵动耀眼的波澜


诗中虽然没有春意闹”,没有“万紫千红”,只是理智、客观的描述,但春绿、春风、春水、春天的一派生机,那种生发、向上的激情,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使人向往那万紫千红、充满生意的春天早日到来。


联诗人借立春来阐发自己的人生哲理,启迪人们要善于发现事物发展趋势注意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情景交融,十分形象。末句描绘了春水春风的生动景象,使全诗增色不少,读来如沐春风,有身临其境之感。一个“满”字,把春意写尽,也进而折射出了诗人欣慰的心态


诗人从大自然变化之中体味到了万物生生之理,诗人的审美态度是客观、冷静而充满理趣的。这就是理学诗人的特色。


全诗以“律回”为契机,律一回,就冰霜少,则春天的温煦可知,“春到人间草木知”,以拟人化的手法:开春草木萌动。颇含韵外之致,最是一年春好处。结句“东风吹水绿参差”,亦是状物准确生动的好句。以绿波荡漾,把视野引入水天相接的境界,景致相宜,余味无穷,给人以开朗畅快的感染,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悠然自得而又有无穷遐思。


~END~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