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一首题壁七绝,托物明志,寓意深刻


#无名题壁#古诗词#宋代


题壁

无名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浸腾腾地暖烘烘。


此诗名为《题璧》,出自《千家诗》,标注为无名氏所作,原作者已无从考证。


据传在宋代许顗所作的《彦周诗话》中有关此诗出处的记载:说的是1123年,有人在嵩山峻极院中看到司马光的字迹题过此诗。因字体非常潦草,无法作为考证的凭据,究竟是否司马光所作,已然无法证明真伪,是为一件千古悬案了。


此诗作者不可知,但大概还是可以确定这人是个贤士高人所作,是一首托物明志的隐喻诗。


诗的大意是:那一团乱蓬蓬的茅草,一点就着,火光冲天,瞬间化为灰烬。倒不如炉子里烧烘干烤熟的老树根疙瘩,在炉中慢腾腾地起火,一点点燃烧,把温暖徐徐而长久地送给人们


诗中以燃烧茅草与燃烧树根进行对比,暗喻人们拒绝短暂的辉煌而是追寻长久的温暖。全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寓意深刻。


诗人用两种不同的火,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


第一种火是“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以生活中的烧火作比喻,譬如一团乱蓬蓬的茅草燃烧起来看似来势凶猛,一瞬间便可烧红半边天,但是也在一瞬之间,倏忽烧光,化为灰烬


两个“蓦”字,突出表现了一团浮躁虚夸的茅草,来得快也去得快,闹哄哄地一场空,成不了什么气候


第二种火“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火炉里烧老树根疙瘩,它们虽然有些年头,早就腐朽了;也正因为腐朽,火劲儿也就小,烧起来慢腾腾的,看着并不张扬,反而能保持恒温,特别耐烧,因而冬天可以用来煨火,平平淡淡间给人长久的温暖。


诗人在诗里并未留下明确的只言片语,对这两种火的形态进行评价只是单纯地将这两种形态描述出来,诗便结束了。但诗人态度已经很分明,他用这两种火的形态来喻指世人做事的两种不同风格,一种谓之爆发力,一种谓之持久性。


辩证地来看,二者或许各有千秋,难说好坏,但诗人字里行间的意味,很显然是赞成后一种风格的,拒绝那种虚燥的、短暂的辉煌而是追寻踏实的、长久的温暖。所以,诗的前后两句之间要用“争似”二字来勾连。


这首题在墙壁上的诗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诗人用虚蓬蓬的茅草比喻那些华而不实、追名逐利的人,他们看起来红极一时,但不会长久,陡然之间就会身败名裂;  而以树猾柮比喻隐逸高蹈之人,他们虽然名不显身不贵,但却能长久、安稳地隐居山林,如煨慢火,长久而温暖。


确实,诚如那无名诗人所思所写: 爆发力强,虽能迅速地获得所谓成功,但毕竟是沙上建塔,磨瓦成镜,缺乏根基看似强大无比,实则虚弱不已,难堪盈盈一推,最终轰然倒塌。


而持久性,却源自扎实的根底。诗中所用的“骨柮”,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就是老树疙瘩,在地下埋了不少岁月,经年累月,终于腐朽,却“因祸得福”。正是因为这样扎实的“苦修”,才造就了自身持久耐烧的秉性,予人以长久不息的温暖。


古往今来,多少史实也印证了这个道理。譬如建国初的大跃进,不顾现实条件限制,一味地求快求速度地蛮干,终究自食恶果。当时的《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乃饱学之士,于1957年9月编纂《新编唐诗三百首》就将这首《题壁》置于其间,借以表达自己对“蓦地烧天蓦地空”的大跃进不满,抨击人民公社的弊端,暗指大炼钢铁之荒诞。


更如股市之中,多少垃圾利用重组的外壳,欺骗众多心急火燎的股民。初期爆炒,股价狂涨,殊不知涨得越高,跌得也越惨;  反而是那些有业绩支撑成长性佳的绩优股,可能暂时受市场冷落,没啥行情,但光芒难掩,早晚会“慢腾腾地暖烘烘”,而且是煨的时间越长越温暖。


现实生活中,谁不希望自己“火”起来? 可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乃至于一个国家,却有“虚火”、“实火”之别。“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难免徒具虚名实惹祸患; 悄无声息、踏踏实实求发展,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是健康绵长之道。


武火虽快,却难煮烂,难免夹生;文火虽慢,却善煎熬,更能煮熟人味。这不是同样的道理吗?


整首诗用比喻,贴切而生动,浅近明白,言简意深,值得品味的一首好诗。


~END~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