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高蟾用一首短诗,大胆揭示科举舞弊,最终获得赏识入仕任职


#唐代#高蟾#古诗词#科举#美文

唐诗人高蟾,生卒年月不详,河朔人。家贫,久举不第,十年自伤运蹇,有“颜色如花命如叶”句。与郎中郑谷为友,人称高先辈。


晚唐时期科举场上出现严重的徇私舞弊现象。高蟾由于出身贫寒,没有靠山,在科考场上一再受挫,名落孙山。走投无路,遂向当时的礼部侍郎高湜,赋赠了一首晋谒之作: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借花抒发,委婉地“控诉”那些借皇家权贵雨露之恩者的不满,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自信和进取态度。高侍郎在仔细赏阅过后,觉得这高蟾确实是有水平的,于是打算帮助他。


唐僖宗乾符三年(876)经高侍郎大力举荐,高蟾终于获得了进士,后来,曾任御史中丞等职。


高蟾这首诗短短四句,借景抒情,发泄不满。用比喻手法形象贴切,深刻揭示科举考试的不公,诗歌优美,颇具特色,被选入千家诗,值得一读。


诗歌大意是:天上的碧桃和着甘露种植,日边的红杏依着彩云栽培。她们都在春天及时开放,惟有芙蓉寂寞地生长在秋天的江畔,傲霜怒放,从不抱怨东风没有关顾它,使它不能在春天及时与杏花一同开放


首句“天上碧桃和露种”,其中“碧桃”是桃的变种,重瓣,即千叶桃,又称碧桃花,不结实,只供观赏,花朵色彩丰富,有白、粉、深红色不等。这句说那些华而不实的碧桃,能够高高在上得到赏识,不是因为它的才华能力而是因为它沾着上天浩荡的恩泽靠着朝中雨露的滋润栽种的啊。


第二句“日边红杏倚云栽”,“日边”借喻朝廷靠近日边的红杏,也因为它依附了日边的云彩才栽培出来。这里“天上”“日边”比喻高高在上的统治者,“露”和“云”则是与皇权沾亲带故的皇室贵胄、裙带关系作者明显讽喻那些科举得势之人,不见得有真才实学,不少人是靠着关系”才平步青云的。


下联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是作者自况。那生在秋江,远离社会中心的芙蓉,其品格高洁,气节孤傲,远远超出了世俗的红杏碧桃,却备受冷落。但它并不抱怨东风的无情,说是“不怨”,实在是怨!


我国的科举制度产生于七世纪,一直存在到二十世纪头几年,足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自然有它的可取之处。这种制度的建立打破了门阀制度,从法律规定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中小地主各个阶层开放打破豪门世族专权的局面应该说是一次人才的解放。


唐朝文化空前繁荣与发达,与人才解放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由于封建统治体制的弊端,使得科举可能完全公平公正。


唐代并不完全以考试决定取舍,而是相当于考试加举荐的方式。尤其到了中晚唐贵族官僚利用其权势,以种种手段把持选举权,抑制寒门贫士通过科举求得进士之阶,

不在少数。


由于士人应试之后,每年秋冬集中于京都,及第的等候第二年春天的吏部试,未及第的或留京继续学习,或各奔前程,他们离京时,相互饯别赋诗,这样就形成了以科举题材的诗篇,有贺高中的,有叹失第的。


高蟾这首诗深刻揭示了中唐以后科举考试的不公,为此发出了不平之鸣,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艺术手法上通篇运用比喻,含蓄凝练。


高蟾诗文兼优,诗歌气势磅礴,不尚雕琢,是晚唐颇具特色、创新意的诗人。他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之于世。


~END~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