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寒冬的枯寂,花草荫动,早春里一抹惊喜,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作者杨巨源(755-832),字景山。河中(山西永济)人。曾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曾甚密交往。年七十告老还乡,以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杨巨源这首初春小诗,清丽,简朴,寓情中有讽喻意味。作者在诗中把年轻的贤才比作早春的嫩柳,望求贤者早日发现,及时培养,促其成才。不要等到贤才已功成业就,才去充当“看花人”。
诗的大意是:
诗人们所喜爱的清丽景色,早就孕育在这新春之中。绿色柳枝头,才有一半嫩黄,尚未均匀染黄。倘若等到御花园里繁花似锦时再来赏春,那出门尽是游春赏花的人了。
“诗家清景在新春",首句直人主题,说明在城东春游之所见是诗人心目中最为清新宜人的景致。
一个“清”字,突出了早春的清新可人,也与末句“俱是”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清”,在于早春的景色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赏春的人少,环境十分清幽; “清”,在于早春的景色别具特色,这在诗的第二句有明确的回答。
诗的第二句“绿柳才黄半未匀”是对诗人眼下早春景色的实写,其中“才”紧扣题目中的“早”字,透露出早春的消息: 柳枝的新芽刚刚冒出,嫩黄未绿,星星点点。这早春特有的景色,看似朦胧,实是激发诗人诗作灵感之处。
第三、第四句诗人笔触所及,用假设出现的“上林花似锦”“俱是看花人”这种常人欣赏的热闹景象,来反衬“新 春”“清景”的清幽、宜人,使读者叹服诗家欣赏早春的眼光及其表现技巧。
王相注此诗曾言:“此诗属比喻之体,言宰相求贤助国,当在侧微卑陋之中,如初春柳色才黄而未匀也……”认为此诗看似写景,实则是一篇讽喻小诗,结合诗人的经历,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
杨巨源生活的年代,大约与白居易相当。这时适逢白居易、元稹为旗手在诗歌领域开展的新乐府运动与韩(愈)柳(宗元)在散文领域掀起的“古文运动”相呼应,形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诗学思潮,使得“为时”“为事”而作的讽喻诗大行其道。
这首诗则是以“赏春”喻“识人”。诗人把青年才俊比作早春的嫩柳,他们虽然还稚嫩但充满了勃勃生机,可是人们(选才者)往往对他们毫不注意,能欣赏者寥寥无几。
诗人暗示为君选贤的人,应该在贤才位处未遇之时,及早地发现他们,培养、提拔他们。不要等到功业显著,如上林苑花团锦簇时,才去做“看花人”。诗人关注朝廷选贤之事,正是“文章合为时而作”的具体表现。
全诗将清幽、秾艳之景并列而出,对比鲜明,色调明快。前两句用生动笔触突出“早春”之意,后两句笔锋一转,以虚写实,用芳春的艳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 突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同时景中寓情,对时政有强烈的讽喻意味,诗歌新颖,别具一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