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绝句巅峰之作:王之涣20字诗,气势磅礴,惊艳千年


#王之涣#唐诗#王之涣简介#美文#哲理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


然而,尽管他赢得了如此高的声誉,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却鲜为人知。新旧《唐书》中均未见其传记,而《唐才子传》对他的记载也颇为简略。更为棘手的是,他留存下来诗作仅有六首,而他的至交好友不过高适、王昌龄等几位。


尽管如此,王之涣的六首诗篇堪称经典代代传诵,千百年来备受赞誉。他的诗作独具艺术魅力令人叹为观止,使他在盛唐人中独树一帜,赢得了后世无尽的称颂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那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登鹳雀楼》。这首诗被众多中小学教材所收录,成为一代学子共同诵读的经典之作。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绝句中的名作诗人通过描写山,水的磅礴气势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胸怀抱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全诗对仗工整,用字精妙,韵律优美,蕴含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鹳雀楼的题诗,鹳雀楼位于山西蒲州(今永济市)西南,“楼高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记载于(沈括《梦溪笔谈》)。


诗人眼界开阔,意境深远,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王之涣(688-742),字季阳。他一生未曾涉足科考,也未获得功名,但凭借卓越的诗才和些许运气,在三十八岁那年得以担任冀州衡水县主簿这一小官。


然而,他在官场中的日子并不长久。由于性格直率,脾气较大,与同僚关系紧张,不久便遭人诬陷,被迫离开官场。之后,他过上了长达十五年的乡居生活享受宁静与闲适。


在这段时光里,王之涣得到了比他年轻十七岁的妻子渤海李氏的陪伴。尽管年龄相差较大,但李氏不仅温柔体贴,更是王之涣的知己,她欣赏丈夫才华因此,每天都为他研磨铺纸,鼓励他创作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王之涣留下了六首珍贵的诗篇。


这首《登鹳雀楼》展现出了王之涣大气磅礴、气势如虹文学风采。他运用最简单、最直接、最质朴的语言,将眼前壮观的景象刻画得如浩瀚画图一般,令人叹为观止。


诗的大意是:太阳依傍西山缓缓沉落,黄河朝向大海滔滔东流。想要极目千里之外,就得再上一层楼。


上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登楼所见。眼望前面的一轮落日沿着中条山起伏的山脉缓缓西沉,气势磅礴壮观,毫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慨叹,却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气象,给人一种雄浑豪迈的精神力量


俯瞰黄河,波涛滚滚向南而下,又在远处折向东流,奔流不息注入东海。诗人“登斯楼也”,抬眼远望,望到红日西沉、大河东流,其视野广阔浩渺,其实正是诗人将眼中之景和胸中之景熔于一炉,提炼而成的。


诗人将万里江山收入眼底,气势和景象浓缩在短短两句诗中,其概括能力之强,驾驭文字能力之深, 胸襟气魄之宏大,真是达到极致!


王之涣写这首诗时候,是避开了官场,在幽居闲适之时,尽管表面上对官场置之不理,但诗中透露出他热血奔涌与激昂情感。字里行间不仅展现出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更传达出其渴望东山再起,为国效力的真实心态


下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景生情,将诗情推向更高的审美境界,由情入理,提出哲理思考:  站在楼上,已经能骋目远眺,将山河尽收眼底,但如果还要看得更远,更广阔呢?  就必须“更上一层楼”。


这里虽然紧紧扣了题目“鹳鹊楼”之“楼”,但诗人之意,绝不限于此楼,而是引发更加深刻的人生思考


个人如果要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而这个“高”是进取精神、人的博大胸襟、人的高尚价值观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等等。这些诗人没有说,但全含在这两句诗中,这就是这首诗永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人们欣赏此诗美的同时,也能领略生活智慧


艺术上,这首绝句全用对仗,前两句对仗,极为工整,显得厚重有力;后两句流水对,其实充沛,对仗手法巧妙,不显雕琢,不露痕迹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风光的壮美,更传达了诗人尽管在闲适之中,豪情壮志却从未消退,充满人生追求和无限可能向往,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忘怀。


~END~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