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月圆之夜,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也称春灯节、上元节。
上元,是新年的第一次月圆之夜,万家灯火,人们欢天喜地度春宵。
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诗人把“侍宴”场面写得庄重、典雅、威严。从中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皇帝的神圣、至尊。
诗的大意是:淡淡的月光、稀疏的星星环绕着宫殿,阵阵仙风吹下御炉中的熏香。身着红袍的侍臣端端正正地伫立在大殿两侧,好似一朵红云托捧着玉皇在九霄之上。
苏轼的思想,是典型的封建文人儒、释、道三家结合。他忠君、爱国,想建功立业,改变现状,但又不能接受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显得比较保守,所以不受改革派的欢迎。
而保守派被起用,全面否定改革时,他又不能赞同,一下子又得不到保守派的信任。这样,就导致了他一生坎坷,难于施展抱负。
苏轼好在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对儒、释、道都能接受,所以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能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这首诗写于哲宗即位后,旧党执政,苏轼被召回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升迁为翰林学士兼侍读的短暂时期。这时他居庙堂之高,能为皇帝“侍宴”,自然心情不错,于是写下了这首歌功颂德的绝句,以示皇权的神圣与至尊。
首句“淡月疏星绕建章",渲染了拂晓皇宫外的自然景象: 这是一个月明星疏的清晨,是皇帝接受群臣朝见的时刻。“淡”字用得极切,“淡”本与“浓”“深”相对,晨月往往淡静如水,“疏星”补充了淡月之美,衬托了月明。
明月疏星环绕着雄伟富丽的皇宫,首句就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第二句“仙风吹下御炉香”,又从外景写到宫内。专供天子使用的香炉燃着特制的熏香,香烟缭绕,被一阵阵仙风吹到宫殿的每个角落,显得如此典雅、和煦。
三四句“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描绘了上元节宫廷侍宴中,大臣们肃立在通明殿前的情景。
“侍臣鹄立通明殿”,照应诗题“侍宴”。写侍宴的群臣像鸿鸽一样,引颈肃立,宫殿满堂生辉,气氛庄严而祥和。
这里的“鹄立”形容侍臣们像天鹅一样长颈肃立,表示他们的恭敬和庄重。
“通明殿”,表面上指举行宴会的宫殿灯火通明,金碧辉煌,而实际双关天上玉帝的宫殿。“上帝升金殿,殿之光明照于帝身,身之光明照于金殿,光明透彻,故为通明殿。” (宋代王十朋注引《敦误明星保留传》)典故的妙用,更展示了皇权的庄严,神秘。
“一朵红云捧玉皇”则是一种象征性的描绘,将身着红袍的侍臣们比喻为红云,簇拥着皇帝(玉皇)出现。
表达了臣子们对皇帝的忠诚和敬畏。同时,通过“红云”的意象,还增添了一种壮丽和热烈的气氛,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和鲜明。
末尾两句诗通过对侍臣们的描绘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营造出了上元节宫廷侍宴的庄重、神秘和热烈氛围,展示了苏轼对皇权和宗教的深厚感情,也体现了其高超的诗歌艺术。
这首诗,并未触及觥筹交错的酒宴场景,只是通过对侍宴前接待臣子朝见的描绘,就极力渲染了皇权的尊严; 通过这一侧面,表现了太平盛世的升平景象,透出一股非凡气派,体现了对万家团圆,国富民强的渴望。
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人们在灯下摆酒宴,吃元宵,共庆佳节,从古至今,相沿习俗。
良宵玉宇初圆月,火树银花不夜天。佳节来临,愿您,吉星高照,喜上眉梢,快乐逍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