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春风里,海棠花如约而至,它们犹如春天的使者,带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绽放出最美的笑容。
每一朵海棠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花瓣娇嫩欲滴,色彩绚丽夺目,从古至今,都很受人喜爱,不少文人墨客,对它不吝笔墨,大书特写,多有脍炙人口的诗句来赞誉它。
今天诗文与您分享大文豪苏轼最美的一首《海棠》诗歌,韵味无穷,仔细品味。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之称,所以海棠素有“国艳”之誉。
昔日唐玄宗和杨贵妃宴饮,贵妃因酒醉一夜未醒。玄宗说:“此海棠睡未足耳。”意思是说杨贵妃酒醉未醒,唐明皇形容她像海棠没睡足,慵懒而娇媚。
苏轼借用这个典故,拟人化的手法,极写了海棠的娇艳、华贵,也表露了他惜春爱花之情。
赏析:
这首诗写作于公元1084年(Songshenzong.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神宗元丰七年),当时已是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第五个年头。
他在黄州夜不能寐,点起高高的红蜡烛,不愿放弃这良辰美景,为了留住这人世间的刹那芳华,秉烛赏花,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佳作。
诗的大意是:
夜深人静,东风携着月光轻轻地吹拂着,海棠绽放,月色空朦,香雾弥漫,明月缓缓地转过长廊。只担心海棠花儿会随着夜色睡去,特意点燃高高的蜡烛,映照着海棠那娇艳的红妆。
诗的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也兼顾侧面渲染。"袅袅",微风吹拂。"崇光",此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开篇为读者营造了一幅如仙境般缥缈、空蒙的春夜美景。
首句“东风袅袅泛崇光。” “东风袅袅”这里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属于用典中的“语典”。“泛”即弥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诗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
“香雾空蒙月转廊”,还是没有正面写花。“月转廊”,月光转移到回廊,也许看不见花儿了,诗人从嗅觉上感觉到海棠花的阵阵幽香弥漫在空气中,沁人心脾,夜愈深,香愈浓。
诗人在这东风袅袅、月光盈盈的花前月下,感受着恬静、美好、纯净的春夜时光,该是多么美妙的享受!
最为绝妙的是三四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巧妙地引用了典故。唐玄宗曾称酒醉后隔夜未醒的贵妃“此海棠睡未足耳”,用海棠比喻睡去的贵妃,人似海棠。
而诗人“只恐夜深花睡去”,反其意以海棠拟人,怕深夜海棠会像人一样睡去。
诗人这里特地用了“只恐”二字,“恐”已说明担心已到一定的程度,前面又加了“只”,缩小了“恐”的范围,说明“夜深花睡去”是诗人唯一担心之事,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惜春、留春的情怀。
为了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海棠盛开的时光,诗人“故烧高烛照红妆”。“故”是回应“只恐”的,诗人要做的是,点燃高高的红烛,让它照耀着美丽的海棠,让她不要睡去,留住那动人的一刻。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春天、热爱一花一木的情感,在诗中表现得如此形象具体,甚至让人感到有些痴迷。但所表现的惜春的情感,却不是悲切、伤感的,而是积极向上的。
花儿总是要凋谢的,与其为它惋惜,不如深夜高擎红烛,多享受一下它的美好。所以,其中也不乏深刻的哲理。告诉读者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这首绝句,造语之工,想象之妙,感情之真诚,构思之别致,成为历来脍炙人口的名诗。
此诗写在被贬之后,仕途受阻,然诗人自诩不凡,虽怀才不遇,但仍盼明主提携的内心呼唤,期待未来的事业再次腾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