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李白一首仅20字小诗,疗愈了孤独的人生


#李白#孤独#唐诗#美文


个人都会有过孤独。


?当夜幕降临,抬头仰望深邃而漆黑的天空,孤独是否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又或是在熙熙攘攘的宴席间,看着人们觥筹交错,欢声笑语,却发现自己无一人可诉衷肠


人生旅途中,孤独是常态,我们该怎样面对呢?


?1千多年前,诗人李白在孤独与寂寞中,写下了一首仅20字的诗《独坐敬亭山》,倘若你能深入其中,领悟其意相信你一定能够坦然面对孤独,不再畏惧。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孤独对于诗人来说是常有的滋味李白曾在月光下举杯独酌时品尝过,也曾在畅游山水感受过。


年过花甲的李白,历经世事沧桑,漂泊四方之际,无奈的诗人在敬亭山、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找到了慰籍。


赏析


这首《独坐敬亭山》借写景表现诗人精神世界佳作。诗中句句是情,深切感人。


诗的大意是:一群小鸟高高飞翔,渐渐消失在天边。一片浮云悠闲自在,独自飘飘而去。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这首诗看似诗人闲记独坐观景的所见所思,而诗中却寄托着作者深深的孤独之感,以及回归自然得到心灵慰籍。


敬亭山位于宣州(今安徽宣城),著名诗人谢灵运、谢朓等曾任宣州太守李白一生有七次宣州之游。


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有二说:一是写于天宝十二年(753)秋天李白游宣州的时候,第二说是写于肃宗上元二年(761)。虽然李白诗作中无明确记载后人推测是第二说法可能性更大,因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符合他此时的心境。


当时李白已年逾花甲,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大唐的急剧衰落、自身的颠沛流离,以及被诬陷蒙冤牢狱之灾和被贬谪的精神折磨,漂泊与辛酸,使他建功立业的抱负彻底破灭,他内心充满了孤独与寂寞。


那时与天宝年间的心态不可同日而语。面对世间的喧嚣,世态的炎凉,诗人感到厌倦和沮丧,所以诗的前两句写景,就营造出了诗人独坐出神的形象和清静悠远的意境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动静相间,鸟“高飞”,云“独去”,留下的是清与静。而这种“静”的景象,景中有情正是诗人内心孤独的体现诗人久久独坐,暗自伤神的形象,也为下联的抒情做了铺垫。


诗的后两句抒情,情中有景。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那种相互欣赏、情意相通的情感。鸟高飞云散去,一切动的景物都不复存在,陪伴诗人只有敬亭山了。


美丽的山峦充满了深深的情意,与诗人默默相望。“相”与“两”透露出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内心的坦荡、情谊的真挚,也反衬出人世的无情与冷漠表现诗人远离那喧嚣与寂寞的人世,与其受人左右,宁愿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回到自然怀抱,享受清静与喜悦。



从美学角度来看这首诗意境创造正是典型的“移情”手法运用: 山本是无情的,而诗人将自己对山、也是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灌注到他所观察对象之中,使它具有了人的情感、人的品格、人的灵性; 山人格化了,成了与诗人情意相通的生命载体,成了相互欣赏、相互慰藉、永不相厌相弃的知音


这不仅表现诗人回归自然精神依托,也深刻诠释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据于儒,依于道,逃于禅”的无奈与悲哀。


?孤独是人生常态,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享受孤独中的快乐,这也是李白豪迈的人生


生命中的繁华与风光,终会随风逝去。总有一天,我们都需要面对内心那份孤独。


当身边无人陪伴时,要学会善待自己,学习诗人欣赏自然美景,细细品味生命中那些尚存的美好,珍视这段独特的旅程,并尽情享受其中的每一刻,享受孤独,而不忍受孤独。


~END~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