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进士,曾仼监察御史等,官终书舍人。
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以讽喻时政的诗篇闻名于世。他的诗作风格豪迈,独步晚唐诗坛,成就斐然。后人为了以示尊崇,将杜甫尊称为“老杜”,而他则被誉为“小杜”。
此外,他与同时代的李商隐并驾齐驱,共称“小李杜”,足见其在诗坛的重要地位。
杜牧的写景抒情七绝小诗,更是情感深邃,意境独特,笔触生动,备受世人赞誉。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首七绝是家喻户晓的写景诗。触景生情,写得明快流畅。诗人通过对江南春天美丽风光的描写,映衬出对南朝覆亡的凭吊之情,抒发了诗人对中唐以后朝政日衰的无限感慨。
诗的大意是:千里江南,莺歌燕舞,绿树红花交相辉映。水边的村落、靠山的城郭,酒家的旗幌迎风飘摇。南朝留下的四百八十多个寺庙,绿瓦、红墙、金顶掩映在蒙蒙烟雨之中。
杜牧身处中晚唐时代,那是一个佛教盛行的时期。百姓们忙于生计,疲于奔命,鲜有闲暇去烧香拜佛,佛教更多地成为了达官贵族的追捧之物。
然而,对于心怀天下的杜牧而言,他比常人更添一份忧虑。他忧心忡忡,深怕皇帝沉迷佛教,重蹈南朝覆辙。
尽管深知自己的声音可能不受朝廷欢迎,但杜牧仍怀揣着改变现状的渴望。于是,他借《江南春》这首诗,巧妙地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劝谏。
首联两句笔法精炼,高度概括的手法将江南的春色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我们仿佛从高空俯视江南春色,看到辽阔的江南大地一片葱茏,祥和安宁。
江南水乡傍水而居,美丽的城郭依山而建,到处是绿树红花,莺歌燕舞,迷人的春色令人陶醉。
而那村头街市上几处随风飘摇的酒旗,更能吊人胃口。不仅有美景,而且有美酒美食,真令人向往。
我们可以想象,江南大地,春色盎然,踏青赏花的人们,自由自在地在花前柳下尽情享受着美好春光。
诗中虽未写人,但一个“酒旗”就把人们的活动显现出来了。一幅画面中有静——山村水郭,有动——酒旗风,有声——莺啼,有色——绿映红。把读者的想象全部吸引到对江南春色的憧憬之中。写景,饱含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赞美之情。
下联写景抒情:“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上联写“晴方好”,下联写“雨亦奇”。
江南多雨,时晴时雨,雨中景色又是一番情趣。南朝(420-589)指东晋后我国南北对峙时期,其中建都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当时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起的第一个高潮,统治者更是崇佛敬佛,于是大兴佛寺庙宇,据说当时有佛寺五百余座,“四百八十寺”只是一个形容数量之多的概数。
诗人笔下那为数众多、金碧辉煌的寺庙,掩映在水村山郭的绿荫之中,当一阵春雨飘来,景色一片朦胧,在那迷迷茫茫的烟雨之中,只见那红墙绿瓦金顶闪烁的庙宇也变得朦朦胧胧,使得江南春色美艳又深邃,明丽又迷蒙。这么美好的江南,谁人能不喜爱呢?
然而诗人杜牧生活在中唐以后,面对掩映在烟雨之中的南朝遗迹,不能不发出自己的感慨。
据清朝刘世珩所作《南朝寺考·序》:“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而都下(南京)乃有七百余寺”。如果把南北两朝加起来,全国的寺庙有数千座,僧尼达数万人。在那个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的时代,这个数据着实有点吓人。
如此多的寺庙和僧人,究竟给王朝带来了什么呢?也不怪杜牧操心,因为帝王崇佛恋佛,南朝曾先后发生了皇位更迭,内部叛乱、皇帝出家等一系列大事件,每一件都给朝廷和百姓带来了巨大冲击。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春景,暗含对统治者过度崇佛的警示,希望以此唤醒他们的警觉,引导他们关注现实,治理国家。
韩愈曾直言不讳地向唐宪宗劝谏,反对他过度供奉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却因此举遭到贬谪。
中唐后,朝政渐衰,南朝曾奢靡致亡,今人吊古伤今,感慨良多。杜牧亦常批腐揭弊,然生不逢时,宦官专政、党争激烈,纵有才情,仕途亦难。诗人唯以笔墨讽古喻今,方得抒怀。
这首《江南春》深邃幽美,含蓄情思,意境深远,不仅给予读者美的享受,更引发深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