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赵鼎一首寒食佳作,缅怀故乡,忧国忧民,入选千家诗


#赵鼎#古诗词#千家诗#美文#寒食清明

寒食、清明连在一起人们常把两日合二为一,成为缅怀逝者,激励后人节日


人们常在这时节扫墓祭祖品尝冷食,感受春日的清新;踏青赏景,享受自然的馈赠。这些活动不仅是对过去怀念也是生活热爱与珍视。


人们在这时,吟诗作赋,深情抒发对远方亲人思念和牵挂。


寒食将至,今天与您分享一首脍炙人口佳作《寒食书事》,此诗入选千家诗,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值得仔细品味,让我们一同感受那份浓厚的思念和怀旧之情。


寒食书事


宋·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这是一首寒食节借景抒情的诗作


诗人赵鼎(1085-1147),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北宋解州闻喜(今山西)人。


他在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历任河南洛阳令、御史中丞等,高宗时期两度任宰相。对金,赵鼎反对议和力荐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抗金。


因与高宗秦桧意见不合,赵鼎被罢相,贬至潮州最后秦桧的迫害下,绝食而死,谥忠简。他善文、诗、词,其文章多为奏疏,气势畅达,多有忧国忧民,伤时感乱之作,真切感人。


这首《寒食书事》是诗人被贬官谪居潮州吉阳时所写,时逢清明,触景生情,通过粤地寒食节特色的描写,作者感慨人事盛衰、时事变化无常,抒发了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惆怅。


全诗真实自然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是寒食诗中的佳作


赏析


诗中说:寂寞冷清的村庄里,村民们用树枝编扎成柴门。门上插上柳枝,标记着一年一度的清明到来。不过这里的人寒食不禁烟火,但全家也要去祭祖上坟


汉唐皇陵现今已无人祭拜,但山溪旁小路上的梨花依旧绚烂绽放,与往年无异。轻斟一杯烧酒,悠然躺卧于青苔之上,任凭暮色中城头胡笳声悠扬,我自在其中。


此诗深情描绘了作者在寒食节的内心感受,表达诗人对山野平静生活的赞美和响往,又流露出对家乡亲人怀念之情,更体现了对丧权辱国的权臣们的愤慨与不满。


首句“寂寞柴门村落里”,抓住了当地蛮荒的景色,把诗人生活环境实地传达了出来说明所住的村落贫穷而冷落村庄的住户柴门虚掩,人烟稀少且少有来往,所以更显得寂静、冷落


第二句“也教插柳纪年华”,给这里的蛮荒冷落加上了一点亮色。每年清明的时候,在门上插上柳枝,标记这个日子的到来,也表示着又一个春天的来临


颔联“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归到题目“寒食书事”。


寒食节这天是禁烟火的,但这个习俗还未影响到偏远的广东一带,这里没有寒食禁烟的习俗,这也暗示诗人被贬之地的遥远。


可是清明祭祖传统却和中原一样。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典故“庞老家”,这是指庞德公一家。


庞德公是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邀他出来做官,他拒而不仕,就带全家人到鹿门山采药。后来另一位隐士司马来看望他,正逢他扫墓归来


诗人以这个典故泛指平民百姓家清明祭祖上坟习俗。也说明自己身处辽远,但仍能感受中原的风习,自然产生了一些亲切感和认同感。


颈联抒情,发出了对人生的慨叹:“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这两句仍紧扣题目。


虽然这里没有寒食禁烟的风俗,但清明祭祀却与中原相同,凭吊先祖自然引起诗人的家国之思,想到秦桧专权,北宋已亡,自有一番苦涩在心头。


然而,细思之下,大汉盛唐的皇陵如今已无人问津,坟前既无高烛三牲之祭,更无粗茶淡饭之赏,那么对于大宋王权的生死存亡,又何须过于挂怀呢?


从眼前的现实诗人醒悟到,不管王朝如何更替,自然界的规律依然不改,一年四季运行不悖,春天来了山野溪边小径旁的梨花依然开放。权势、富贵是短暂的,而自然界、人间是永恒的,常新的。


尾联看似洒脱、消极,其实是在抒发心头的痛苦及愤懑,“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自己关心国事,支持岳飞收复襄阳,却被秦桧迫害远谪边地,报国之志无处施展,只有借酒浇愁,醉卧青苔,不去管也管不了城头是否奏响了胡笳声。


整首诗写实性很强。前两联短短四句,便巧妙地以“柴门”“插柳”“禁烟”“上冢”等典型景物,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边远村庄风景风俗画卷;  后两联情景交融,创造出“有我之境”,将诗人情感与寒食之境融为一体,寂寞、辽远、伤感、无奈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


~END~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