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朗气清,杨柳泛青。
清明时节至,追思岁月长。
今天清明,与您同赏宋词《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让我们一同领略宋词的深邃与魅力,点亮一盏心灯,寄托那无尽的思念与缅怀。
风入松
宋?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须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作者吴文英(约1212-1272),字君特,号梦窗。他一生未仕,以布衣身份出入权贵之门,多流寓苏、杭、越三地。
清人对梦窗词作评价最高,将其与辛弃疾、周邦彦、王沂孙并为两宋词坛四大家,又冠以“词中李商隐”的美誉。他精通音律,多自度曲,词风绵丽深雅,存词三百四十多首。
这首《风入松》调名从古琴曲中来,实为伤春怀人之作。
【词析】
清明时节,凄风苦雨惹人愁,我怀着一腔愁绪,试图起草葬花的铭文,却每每难以成章。删改再三,重写无数,始终难以如意。
曾与你依依惜别的楼前,如今已是绿柳成荫,仿佛那难舍难分的情谊,都化作了柳丝,一丝一寸,缠绕心间。
乍暖还寒的时节,我借酒御寒,却不料醉倒梦中,又被黄莺惊醒。然而,西园的亭台我仍日日打扫,期盼着某日你归来,我们还能一同欣赏那新一年的天晴日暖,共话往昔。
你喜爱的那架秋千,至今仍吸引着黄蜂围绕,它们扑向那秋千索,似是追寻着你曾握过的痕迹,也许是你纤手上的余香仍在。
然而,黄蜂不解我失去你消息的惆怅,它们只知追逐花香。那无人登楼的台阶,一夜之间竟已青苔丛生,如同我对你的思念,悄然滋长,难以名状。
据唐圭璋先生考证,吴文英这一生先后有过两段情事,但都以悲剧收场,这也直接导致《梦窗词》中留存有大量缠绵悱恻的怀人怀旧之作,如《西江月》《诉衷情》等,这首《风入松》也以之为思念相离的爱妾之作。
宋理宗绍定五年起,吴潜担任苏州地方官时,吴文英作为其幕僚,在苏州居住了十余年。期间,吴文英娶一女子为妾,二人情深意切,共居阊门外之西园。这段情感深深烙印在吴文英的心中,因此“西园”频繁出现在他的感怀词作中,如“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等句。
直至淳祐四年,吴文英辞去,携妾迁居杭州。然而,某年夏秋,其妾突然离他而去,返回苏州,自此音讯全无。之后,吴文英在杭州与另一妾相恋,这段情感也持续了约十年,直至爱妾离世。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起笔先写伤春,看似起势平平,但一“听”一“过”,皆是微妙用词,是非常细腻的韵味之笔。
风雨连用两个“听”字,不仅读起来富有韵律,更重要的是暗示了词人伤春之情笃沉,清明时节本就容易思远怀人,词人草草一“过”,仿佛恨不得这凄风冷雨的节气早点完结。
言“听”不言看,不说见到落英纷缤、乱红齐飞,或是芳草流光之景,下文的一个“草”字点明了原因。
词人自是心烦意乱,“愁草瘗花铭"。想拟写一篇《瘗花铭》尚不可得,哪有心思去看暮春的凄凉景象,不想看也不忍看,在屋里写那篇根本无心撰写的铭文,听着窗外风声雨声,或许连白天黑夜都分不清,就这样敷敷衍衍地度过了清明。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接下来三句由伤春写到了伤别,分携路上柳,颇有留人之意,不知是不是词人在悔恨当初未能将爱妾留下,以致如今音讯全无。
“分携路”写得极妙,既是写柳树分立路旁之状,同时一语双关,这条路是曾经我们共同携手、又分手的路,暗藏了作者的回忆。
柳丝有情而无言,不知就此见证了多少分分合合与多少追悔莫及,“千丝柳亦千丈柔情矣”。
下句以柳联想到柔情同理。“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再转回自身,正是由于我见柳见分携路,回忆起你,于是情难自抑,在料峭春寒中喝醉了酒。
这春寒既是体感,也是心理感受。醉酒之后,多么希望能在梦中见一面,然而莺啼梦碎,这里化用金昌绪《春怨》诗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写出词人在一片纷扰的啼鸣声中醒来时的烦躁,与清醒后的无奈与失落。
下阕起笔转向怀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这里的“西园”无疑承载着词人与恋人往昔的欢会记忆。
这两句词,仿佛是词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无声呼唤,他希望通过每日清扫林亭的行动,期盼她早日归来,共同欣赏那新晴的美景。
过往,他们曾一同在西园赏过无数“旧晴”,如今,词人一边盼望着她的归来,一边怀念着那些美好时光,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正是他此刻心态的真实写照。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这三句被陈洵赞誉为“痴望神理”,实为词人思念至极、情难自禁的奇思妙笔。
他并未直言因见秋千而思念故人,而是从侧面描绘黄蜂频扑秋千索的场景,借以暗喻那秋千上曾留有恋人纤手的余香。这种深情的表达,显得语带痴意,更添一层哀婉之情。
末句“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则是词人夸张手法的体现,他化用了古诗中的“全由履迹少,并欲上阶生”之句,意在表达佳人久不归来的惆怅之情。
这里的“青苔一夜而生”,并非实指,而是词人心中情感荒芜的象征。只有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与惆怅,才能使得那心田里的荒芜仿佛一夜之间长满了青苔。
这种意象的运用,既显意蕴深厚,又令人感同身受,深深体会到了词人那份深沉而执着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用语细密,情至深处,结句之处更显词人温厚之情。词人巧妙运用意象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如梦似幻的时空迷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