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的点点飞红,不仅为春天增添了一抹亮色,更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因桃花浓艳华美之姿惊艳世人,使得古今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洒墨,尽情抒发内心感受。
今天与您共赏一首描写桃花诗篇——《庆全庵桃花》,此诗将桃花的韵味与诗人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桃花独特美感和深邃内涵。
庆全庵桃花
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诗。此诗虽没有其它名篇广为人知,但它却凭借独特韵味入选《千家诗》,足见其非凡之处。
作者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戈阳(今属江西)人。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
谢枋得曾为建康考官,因出题得罪权相贾似道,被罢。后起用,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他曾率兵抗元,后兵败,流亡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
后元朝逼迫其出仕,被强制送往大都(今北京),绝食而死。谢枋得至死未降为元臣,终年他64岁。
在中国历史上,谢枋得和民族英雄文天祥,一叠山,一文山,并誉为爱国主义的“二山”。谢诗伤时感旧,沉痛悲凉。其诗文后人集为《叠山集》。
这首诗是他在逃亡隐居的期间写下,诗题中的“庆全庵”是他的隐遁之所,位于福建建宁府建阳县唐石山。
作者身处南宋末世,亲身经历了战乱,目睹了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因而从桃花想到了桃花源,从桃花源产生了避乱隐居的念头。反映出诗人忧愤、苦闷的心情。
诗的大意是:诗人寻得庆全庵这个世外桃源,远离了暴君统治与战乱纷扰。枝头的桃花绽放了,昭示新春的到来,带来一片生机与希望。然而,诗人又担心桃花落红随流水漂去,恐怕会引来渔人的注意,打破这里的宁静。
诗人巧妙地借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写的秦人因避乱而进入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故事,在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林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正是战乱之中诗人与百姓所共同向往的安居乐业的地方。
首句“寻得桃源好避秦”,诗人就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战乱的憎恶以及对和平安乐的向往。这一情感与陶渊明描述相契合,都描绘出了人们心中理想的避世之所。
第二句“桃红又是一年春”,诗人在桃花绚烂的时刻,感慨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这桃花的盛开,不仅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到来,更让诗人联想到桃花源中的人们,他们与世隔绝,不知今是何世,过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自在生活。
他们无需劳神于世俗纷扰,只需随着四季的变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着“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宁静与和谐。这样的生活,对于诗人而言,无疑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理想所在。
下联“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诗人从对桃花源的向往回到了自己隐居的庆全庵。他期许庆全庵能够如同桃花源一般,成为一处无人打扰的“小桃源”,远离世俗的纷扰,保持其宁静与和谐。
然而,诗人心中又充满了忧虑,他十分担心庆全庵也难逃战乱的侵袭。因此,他祈愿桃花的花瓣不要随着流水漂到外界,以免引来像当年造访桃花源的渔人,打破这里的宁静与安宁。
这种担忧与祈愿,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同时也揭示了战乱时期人们内心的脆弱与无奈。
诗中使用典故,借景抒情,手法十分贴切自然。字句间流露着诗人的伤感、悲凉与无奈的情感。也是一首乐景写悲的诗,引起读者深切的共鸣。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希望庆全庵成为一处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的愿望,更深层地反映了诗人坚守气节,绝不与新朝合作的决心。
诗人以独特的笔触,展现了自己宁死不降的爱国气节和宁死不屈的民族灵魂,彰显了一种崇高的精神风貌。读来令人肃然起敬,深感诗人在历史洪流中坚守信仰、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