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已过,暮春时分悄然而至。
春雨如丝,轻轻洒落,春天在温婉的雨中悠然步入了落花时节。
俯仰之间,春日的繁华已化作绿肥红瘦,空气中弥漫着麦香的湿润气息,那是春末与初夏的温柔交织。
樱桃娇艳欲滴,宛如少女的脸颊,蔷薇虽已悄然凋零,却留下了一地的诗意。而牡丹,却在这时节中傲然盛放,释放出浓郁的花香,温暖着荼靡的时光。
烟雨朦胧的春暮,为恬淡的岁月增添了几分温婉与柔情。花虽落,但生命的繁华并未结束,而是化作枝繁叶茂的盛景,莺歌燕舞间,尽显生机勃勃。
今天诗文与您分享一首清新自然,活泼优美的诗篇——《春暮》,这首诗与其独特魅力,展现暮春时节的美丽与生机。让我们一同沉浸其中,细细品味其中韵味吧~
春暮
宋?曹豳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这首绝句写的是农历三月暮春的景象。
诗中描绘了春花凋落,而万木却愈发葱茏;黄莺停止了啼鸣,蛙声却此起彼伏,大地充满了暮春与初夏交织的繁忙与活力。全诗情感积极,没有丝豪悲春之情,令人感受到生命中的顽强与自然的美好。
作者曹豳(bīn)字西士,生于1170年,卒于1249年,原籍浙江瑞安,是南宋时期的杰出文人。他在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成功考中进士,此后曾任浙江提点刑狱、宝章阁待制等职务。
他享年八十岁,离世后被追谥为文恭。曹豳不仅擅长诗文,且其诗作风格自然流畅、明快生动、轻巧灵动,深受读者喜爱。
这首诗没有伤春惜春之意,将时节转换写得轻巧自然。诗中,时至暮春,途经门外的人,再也不问落花的事了。只见草木茂盛,鲜亮的绿色遍及天涯。林中的黄莺不再鸣叫,只听到池塘青草边声声蛙鸣。
首联描绘了静谧的暮春景象,花瓣静静飘落,无人驻足欣赏,唯见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门外无人问落花”,花开时众人争相观赏,花落时却寂寥无人,这看似自然的循环,实则蕴含了生命的盛衰无常。
然而,诗人并未因此陷入悲情,反而看到了“绿荫冉冉遍天涯”的美好景象。即便花朵凋谢,那浓郁的绿荫却是生命旺盛的象征,它们同样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时至暮春,黄莺虽已老去,啼声渐歇,但青草池塘边的蛙声却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这蛙声不仅给宁静的暮春之夜增添了了活力,更展现出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妙。
诗人并未嫌恶蛙声的聒噪,反而“独听蛙”则有一份独自欣赏的情趣。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独特品味与欣赏。
这首诗的语言明白如话,通俗凝练。没有用典,也没有生僻的字眼。好似拉家常一般,就把眼前所见之景和心中所悟之理款款道来。让人一读就懂,且感到意味深长。
在写时空转换的过程中,诗人通过视听的直觉感受,将春夏交替的不同景色十分具体地传达出来,使读者的视觉与听觉在诗意的流转中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季节更迭的美妙。
上联以视觉形象写春花零落而无人问津及树茂草长遍野绿荫。下联以听觉形象写绿树之中莺啼渐止,而池塘的蛙鸣始萌。
伤春悲秋,本是诗人墨客常有的情怀,然而曹豳的《春暮》却独辟蹊径,以别样的视角诠释了暮春之美。
诗中并未深陷“无人问落花”的哀愁之中,而是将情感升华至“绿荫遍天涯”的生机盎然之景。
这种转变不仅展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更传递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无谓地留恋过去是无益的,我们应当以更加阳光的心态活在当下,积极面对未来。
这正是《春暮》给予读者的人生启示,让我们学会珍惜眼前,拥抱生活,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迎接每一个美好的季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