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王安石笔下的春天,清新脱俗,展现“有我之境”的独特魅力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北山#暮春#美文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


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曾两度拜相,他积极推动变法以改革时弊。首次拜相期间,他制定实施了多项新法,但触动了守旧势力,终因天灾人祸和守旧派的攻击而被罢免。


一年后,他虽再次被起用,但因与神宗在变法上的分歧,最终主动请辞。


五十五岁的王安石毅然离开了喧嚣的官场,转而在南京郊外精心构筑了一处名为“半山园”的居所,并自称半山居士。


晚年他寄山水之情,北山,是他常常流连忘返之地,那里的山水风光令他陶醉不已。在他的诗篇中,北山频频被提及,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与热爱


今天与您分享王安石七绝诗中的名作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北山》一诗,咏叹的是钟山,即蒋山,现在的南京金山之春景。


此诗创作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那是Songshenzong.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神宗元丰七年其间,王安石已年届花甲,他在山腰筑室而居,自号半山。


诗中,王安石赞颂山泉之清澈,欣赏水色之秀美,细细数着飘落的花瓣,悠然寻觅着芬芳的幽草。


这首诗描绘出他寄情于山水之间的闲适心境,带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仿佛能洗涤心灵的尘埃,使人沉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王安石的诗,前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而到后期退出政治舞台之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趋于平淡含蓄,他后期诗作最具代表性的是写景抒情的绝句。


黄庭坚评价王安石说:“荆公暮年做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这首《北山》便是其中的一首。


诗的大意是:春日里的北山,满坡翠绿映入眼帘,山岗间流淌着清澈的泉水,那泉水带着淡淡的绿意,盈盈满溢于池塘之中。池塘蜿蜒曲折,碧波荡漾,景色宜人。我悠然地坐于岸边,细细观赏着随风飘落的花瓣,陶醉于这芬芳的花草之间,流连忘返,竟不知不觉地耽误了回家时间



平时诗人常骑着小驴,在钟山游玩,江宁一带的寺院几乎都游遍了。他对物质要求很低,但喜欢纵情山水,并常常将山中美景写入诗中。从这首诗可以看出王安石此时对生活感受的细腻,对大自然热爱与中青年时期是很不相同的。


首联“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写春山新绿,绿光映照,让水也泛起了绿波,水涨之后,又把这绿波注入了池塘; 不仅如此,这绿还在蔓延,以至连北山别墅那里的直堑和回塘两处,都泛着明净艳丽的水光山色。这是从宏观、大处着眼,描绘了北山充盈着清新的春色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著名的“境界说”,指出“境界”“意境具有真实自然之美,进而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他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差异,而区分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安石《北山》一诗便完美展现了“有我之境”,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观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周围的景物之上。


首联正是诗人那种沉静明朗的主观感情,使得春天的色彩变得灵动而充盈,仿佛在不断浸润着山川大地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不忍离去。


因此,下联便直接描画出主人公的形象,他“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诗人对那美好的大自然春天景色充满眷恋,久坐其间,细细欣赏飘落的花瓣;随后,又缓缓起身,寻觅那芬芳的芳草,如此沉醉其中,以至于归家的时间也推迟了。


这一联生动地展现诗人自然热爱与留恋,以及他在其中所感受到的宁静与惬意。


这首诗真切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晚年闲居北山,热爱自然情景。他遇见名花时,便席地而坐,静心欣赏;逢到芳草,则枕石而眠,尽享自然之趣。


整首诗意境如画,美不胜收,心境宁静而恬淡,流露出爱春之情与惜春之意。字里行间,情感跃然纸上,仿佛引领读者踏入一种全新的人生境界此诗无疑是咏北山的绝妙佳作


~END~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