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读书日丨两首古诗,带你领略读书无限魅力与价值


#古诗#世界读书日#美文#朱熹#乏舟

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阅读,是一场看不见精神修炼,它如同为人生绘就底色的画笔,赋予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总是充满“诗和远方”的憧憬,也能在日常生活的春夏秋冬中感受到无尽的美好。


“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古以来,我国便深谙读书之重要,视其为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基石。


今天与您分享两首有关读书的古诗,品味古人勤奋求知的精神,以及他们对书籍的痴迷与不懈探索


1

泛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是一首极富哲理诗歌诗人以行船告诫人们,平常要努力读书,打好坚实的基础,厚积薄发,就会驾驭自如,得心应手。


作者朱熹南宋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家,教育家。他博学多闻,用40年时间“求遍古今诸儒之说”,融汇百家,收集各种经典文本,加以研究注释


他著有讲解儒家经典的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等。特别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了自元以来,历代王朝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影响深远。


《泛舟》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努力学习、勤于思考以及打好基础重要性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首联描绘了昨夜晚河里的春水猛然高涨,大船如同轻盈的羽毛一般,在水面上悠然漂行。这里,春水高涨象征知识的积累和基础的稳固,而大船轻盈地漂行则比喻掌握知识后,行动自如、事半功倍的状态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下联进一步指出,以往船要行进,需要付出许多推移的气力,但如今大船却能在河中悠闲自在地航行。这一对比,深刻揭示了打好基础、勤奋学习带来的轻松与自在。


诗人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积累,我们才能像那大船一样,在知识海洋中自如航行,迎接未来的挑战


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必由之路,更是我们丰盈内心感悟世界的窗口。


这首诗不仅是对知识力量的赞美,更是对勤奋学习、勤于思考精神的鼓励。它启示我们,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打好基础才能人生的航程中乘风破浪,达到理想彼岸


2

暮春即事


宋?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这首诗作者叶采,南宋邵武《今属福建)人,他是朱熹的再传弟子,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埋头书案,刻苦攻读的学者形象。“不知春去几多时”写尽了他的专心致志。


窗外麻雀的影子书桌上缓缓移动,柳絮随风飘舞,轻盈落在砚台之中。这些细微的春景未引起诗人注意,他仍旧安静坐在窗前,心无旁骛地研读易经》,探索天地奥秘


这种忘我的学习状态正是古人读书痴迷探索精神的生动写照。


上联“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描画了一对对对栖息在屋上的小雀,影子落在书桌上,杨花随风飘舞进屋来,落到了诗人的砚台里。


这里,书房的静与小雀的动对比映衬更显其静,不管是麻雀还是柳絮诗人都无动于衷,说明读书专注程度很深!  那么到底是什么书让他这么专注呢?


下联做了说明,原来是“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诗人静静地坐在窗前读着《周易》,不是看到杨花,还真不知道春天过去多久了。


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春风杨柳,节候的变化,他都不关心,全神贯注地在读《易经》,所以室内的安静正是内心安宁体现


这首诗创造的是“有我之境”,诗人“以我观物”,自己作为主人公,看到了麻雀和柳絮,才从《周易》的境界中走出来,恍然悟到,已经是杨花飞舞的暮春时节了。闭门读书,竟然连春天都错过了。


诗人直接抒发慨叹,真实地刻画出古时读书人埋头书案刻苦攻读的形象。同时,也深刻揭示出宋代理正是以《周易》为本源的。


整首诗通过暮春记事,表现出深入探究理学奥秘时候内心世界的纯净、安详,一切都遵循“理”的规律万物不会侵扰他的理念。


叶采这首《暮春即事》,堪称是描绘读书情景的绝佳之作。展现了对学问热爱追求,让人深受感动。那份刻苦,那份专心致志,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他的勤勉与执着。


读书亦是一种快乐,使人增长智慧明白道理令人憧憬未来。正如朱夫子,朱熹所言,“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书籍是一泓浸润人心的清泉,唯有潺潺不绝才能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


在这个明媚的春光里,让我们偶尔停下匆忙的脚步,将心放逐在书海中;文字如水般漫过心灵,洗涤我们的灵魂,在书的世界找到宁静安慰


与书相伴,一路书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END~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