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杰出诗人为代表。其实,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大家,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诗人以其独特的才情,为这一流派注入了新的活力,常建便是其中一位。
诗人常建,生活在大唐开元盛世,他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大历中曾任盱眙尉。因仕途失意,寄情山水。其诗多写山林、寺观,意境开阔,表现出追求隐逸生活的情趣。诗风与王维、孟浩然相近,语言质朴淡雅。
今天与您分享常建一首五律佳作《题破山寺后禅院》,一同感受他笔下那脱俗的意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诗,作者运用生动的笔触,形象地描绘了佛教寺院幽静典雅的环境和僧人淡泊超然的情志,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佳作。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但引人入胜,意蕴无穷,在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诗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更是传世名句。
常建一生钟爱游历名山胜景,神州大地的深山古刹、名胜古迹皆留下他的足迹。这首诗正是他探访山川时的佳作。
题目中的破山寺,即兴福寺,位于如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它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清晨诗人来到山中的古寺,早晨的阳光照着高大的古树。小径弯弯,伸向幽深的去处,禅房周围是茂盛的花木。
哪里空气清新,山光明净,与鸟儿的天性相得益彰;潭水清澈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空灵的心境,仿佛洗涤了世间的尘埃。此刻,风平林静,万籁俱寂,唯有古寺钟磬的之音,清脆悠扬,回荡在静谧之中。
这首诗是诗人清晨游览佛寺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素雅,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旭日初升,金色的阳光洒满山间的树林。在佛教中,“丛林”是僧侣们聚集修行的地方,因此这里的“高林”不仅指寺庙的林木高大,更隐含了对禅院深深的敬意与礼赞。
朝阳照进高林,让寺院顿时亮丽起来,山林也更加绿意葱茏,自然传达出诗人欢欣而又轻松的心境。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堪称千古名句。不仅点出了后禅院的所在,而且描绘出通向后禅院景色的幽深,引人入胜;通向禅房的小路曲曲弯弯、柳暗花明,禅房的环境不仅清静,而且优美芬芳,令人陶醉、神往。
诗人的“曲径通幽”后来成为我国园林美学追求的境界,并演化成常用的成语。可见这两句诗所唤起的美感多么强烈。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承上而来,继续渲染禅房周围赏心悦目、畅神怡志的美好景致:
放眼望去,阳光沐浴下青山绿树烟熠生辉,鸟儿们自由自在欢快地飞翔; 再回到清清的潭边,蓝天白云倒映在潭水中,那清澈的潭水能荡涤人们心灵中的杂念、把它们一扫而空。
“空人心”与“悦鸟性”相对应、暗含着禅机;人只有远离红尘,遁入山门,潜心向佛,人心才能如潭水一样清澈透明,净化升华,达到佛家无欲无求、万事皆空的境界。
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钟磬之声反衬出禅房的寂静,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远离尘世纷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清静世界。
在这片万籁俱寂之中,传来的几声悠扬的钟磬声,不仅为这深邃与宁静的空间增添了几分庄严与神秘,更将禅房的静谧推向了极致。
这钟磬之声并非人间音乐,而是佛陀梵音,是僧人诵经或举行宗教活动时,表示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所以悠扬的钟磬声,更有几分神秘和肃穆,更显现佛寺的高远寂静。
这首诗虽是五言律诗,但它语言朴素,格调变通,不拘泥于对仗的严谨,完全服从内容表达的需要,所以备受人们赞赏。
全诗的意境优美、超脱飘逸,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由衷的赞美。彰显了宁静淡泊,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