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界一直有种流行说法: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
苏轼将他的画与唐代画圣吴道子相比,说王维的画得于象外,吴道子的画工于技艺,都是了不得的大师,完全是等量齐观,而钱钟书直接说王维是“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
再说他的诗。自东晋谢灵运开创山水诗一派,中间陶渊明又以田园诗接续余绪,别开生面,三级跳到了王维这儿,王维再树山水诗新格局,境界大开,又登一个高峰。可谓传承有绪,大放光芒。
王维隐居辋川时写下不少山水诗,其中《积雨辋川庄作》,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经典之作。是一首耐人寻味的美诗,一起来欣赏吧: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在他的隐居地辋川庄所作,辋川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下。
《旧唐书?王维传》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这首诗表达了辋川的自然之美和作者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情怀。
诗的大意是:
连续阴雨绵绵的天气,山林寂静,炊烟缓缓升空。我蒸野菜,煮黄米,送给村东种田的人。广袤的水田上白鹭掠空而飞,幽深的树林中传来黄鹂的歌声。
我在山中修心养性,静观木槿花开花落,偶尔在松树下采摘带露的葵叶这是我素餐的佳肴。我已经是乡间野老与世无争,而欧鸟为啥还要猜疑我呢?
这是王维晚年生活,思想的写照。诗中把辋川庄久雨后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同自己恬淡,闲适的禅寂生活交织在一起,表现出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写农家田园生活。首句扣题“积雨辋川庄作"。因为天气连续下雨,空气潮湿厚重,看着山庄家家户户做饭的炊烟,缓慢地升起来,蒸藜炊黍伴着野菜的饭食。
“藜”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嫩叶可以食用。“黍”即黄米,这里泛指山村中的粗粮。“东菑”指东边的田地,菑本来是开垦了一年的田地,这里泛指农田。
这两句把诗人眼见的田园生活,十分具体地描绘出来了。特别是“积雨空林烟火迟”,静谧的山林、浓浓的绿树、缭绕的烟云,炊烟缓缓升起,展现了一幅充满人间烟火的美丽画卷。
而蒸炊送饭更是一幅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的风俗画面。两句就勾起了读者对那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中的乡村生活,没有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只有淳朴的民风和宁静的景致,它让我们感受到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和谐,山林的大自然美景更加令人神往。
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一句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的眼光由近及远,写更加广漠的山村景色。“漠漠”说其天地之广阔,“阴阴”说其树木之茂密。
在广阔辽远的田畴水畦,翩翩飞起了一行白鹭,在繁茂幽微的森林深处,传来了黄鹂婉转的叫鸣。视觉的白鹭,听觉的鹂声,都在满眼绿畴和浓荫之中,这种视听的享受,让人真实领略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意境。
后两联抒写自己寄情山水,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和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这句描绘了诗人山中修行的生活状态。
他说:在山中吃斋奉佛,已经习惯了,每天在木槿树下静观花开花落, 感受岁月轮回和自然的律动; 常常坐在门前松树下吃着亲手摘下带露的葵叶佐餐的素食,过着清静的岁月。这正是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真实写照,也表现了诗人清心寡欲、恬淡自适的内心世界。
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这两句用了两个典故。一个出自《庄子·杂篇·寓言》,上面记载: 杨朱去老子处学道,一路上旅社的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等他学成归来,客人们不再让座,还和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这个典故比喻诗人已经远离尘世的纷扰,达到了与世俗无争,与人无间的境地。
另一个出自《列子·黄帝篇》, 说海上有个人和鸥鸟相亲相近,有一天他父亲却要把海鸥捉回家,当他再次来到海边,海鸥就远远地飞去了。这是说心生不轨就难以维持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一典故警示人们,如果内心充满欲望和机心,就会破坏原本与和谐的关系。
这两个典故一正一反,巧妙地说明礼佛修行的根本是宁静、无欲,要有淡泊的心境。我现在已经远离官场尘世,达到了与野老相融的境地,毫无任何欲念,海鸥对我还有什么芥蒂之心呢?
表明诗人已经心如止水,摒弃了所有贪念,因此不再有人对他心生芥蒂。他可以尽情地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乐趣。
整首诗在艺术上形象鲜明,风景如画,将自然景色融入了诗人主观情志,表现出深远的意味和隐逸的乐趣,是王维诗的代表作。诗的对仗之工,格律之严谨,都堪称七律之上乘,被入选唐诗三百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