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迅速占领长安城,皇室仓皇出逃,盛唐的繁华景象在瞬间崩塌。
诗人杜甫,带着家人逃离战乱,历经坎坷,几经周折,终于来到了相对安定的城市——成都。
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在城西的浣花溪畔建造了一座草堂,作为他们暂时的安身之所。
草堂所在之处,景致优美,江水蜿蜒流过,四周树木葱茏,环境清幽宜人。
尽管杜甫一家在草堂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与之前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日子相比,这里已经是一个难得的宁静港湾。
那时,杜甫内心涌起无限欣喜,于是,挥毫泼墨,写下《江村》一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诗中,作者把贫困无聊的生活写得自然闲适。环境的优雅,家人的恬静,但也吐露出诗人落寞不欢,沉郁忧愁之情。
诗的大意是: 一湾清水环抱着村庄,夏日的时光悠长,江村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清幽。梁间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鸥鸟也安详地相互亲近。
妻子在纸上为我画好了棋盘,幼小的孩子则把钢针敲成了鱼钩。虽然因多病而需要时常买药,但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的帮助,使我得于维持生计,眼前的这份宁静和家人的陪伴,我还能有什么奢求呢?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诗人经过四年的流浪来到了战乱未及,暂时安稳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终于有了一个暂时安居的草堂。
首联第一句就紧紧扣题,“清江一曲抱村流”,既有江又有村,把江村江流婉曲、村庄安谧幽静的氛围营造出来。
接着第二句“长夏江村事事幽”,提纲挈领,在这长长的夏日里,江村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逸、宁静。
接下来两联紧随“事事幽”而把它具象化,向读者实实在在地传达出江村夏日的生活情趣和恬静优雅的江村景象。
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写自然景物之幽。
梁间的燕子自由自在时而飞去时而又飞回;水中的鸥鸟,相亲相近,安闲地游弋,它们不惊不疑,无人打扰,安闲自在,情趣盎然; “梁上燕”是“村”中的常见之景,而“水中鸥”又是“江”中必有之物。事事紧扣 “江村”之题。
颈联“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写家人的生活。刚获得安宁,定下心来,无战乱、流浪之忧,过上了安定且有乐趣的日子。
这里选取了两幅生动的画面,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作钓钩,既写活了老妻的热心和意趣,又刻画了幼子做钓钩的稚嫩认真的情态。这些看似平常生活细节,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和生活乐趣。
同时“棋局”又正合夏日长的消遣,是“村中”之景,钓钩又切中江村水美鱼跃的景象,又是“江”上垂钓的写照,两联写尽了“江村”的“事事幽”。
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或作“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无论哪种版本,都深藏着诗人的酸楚悲苦之情。
如果按 “但有故人供禄米”来理解,诗人是在表达自己对亲友、故旧资助的深深感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资助,他才能暂时安居在草堂,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与安逸。但这样的安居又能持续多久呢?诗人对此并不确定,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亲友资助的感激。
而按“多病所需惟药物”来理解,则更直接地表达了诗人身心的磨难和困境。多年的颠沛流离,有志难遂,已经让他的身体疾病缠身。
此时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有足够的药物来治疗疾病,保持身体的健康。这种愿望在其他人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于诗人来说,却是他目前最迫切、最真实的需求。
这两句诗作为结尾,不仅总结了全诗的主题,也深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
这首诗在艺术上充分展现了杜诗的严谨工整与深邃情感。严整的对仗与生动的形象相结合,使诗句既工整又流畅,毫无滞涩。
全诗紧扣“江村”主题、“事事幽”的纲领而最后“乐景写哀”更是余味无穷。体现了杜甫高超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是一首值得深入品读的经典之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