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虽然不是写词最出色的一个,但若论写诗,与师傅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他的艺术风格,重视遣词造句,提倡“无一字无来处”以及“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理论,开创了江西诗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庭坚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上多在朝为官,其所在的江西修水双井村更是被誉为“华夏进士第一村”,仅宋朝一代就达48位。
这主要得益于黄庭坚祖上立下的家规,要求后辈一定要严于读书,延续风尚。黄庭坚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脱颖而出。
他在英宗治平年间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后因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
他爱好酒、书、画、诗词等。仕途失落的时候,也多耕耘文章,怡然自乐。
鄂州南楼书事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这首诗通过山光、水光、月光,芰香、荷香,极写夏日夜晚大自然之美,并结合自己的遭遇,委婉地流露出对当朝不满之情。这是一篇寓情于景之佳作。
诗的大意是:站在南楼上,我倚着栏杆向四周望去,只见山光、水色连在一起,交相辉映。在辽阔的水面上,菱角与荷花竞相开放,散发出阵阵清香,随风飘荡,沁人心脾。
这清风、这明月,它们自由自在地存在,无人看管。而我,作为一个无拘无束的闲散之人,在这南风送来的清凉之中,感到惬意舒适。
东晋征西将军庾亮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州)时曾登城南楼览赏风光。后人于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复建一南楼纪念庾亮。
黄庭坚在崇宁元年(1102)寓居鄂州后即登斯楼,叹其制作之美,翌年六月再登,写下了这一组诗。
首句“四顾山光接水光”,写远景,是登鄂州南楼向四面观望时所见到的广阔画面。
那里是长江沿线,到处水网密布,所以诗人看到的就是一片山连着水、水连着山的无限风光。起笔十分开阔、豪放。好似用广角镜头,环拍了四周的景致。
第二句“凭栏十里芰荷香”,诗人依栏而望,由远而近,回到眼前的风光。近处又是一番景象,十里荷塘芰荷花盛开,送来阵阵清香。
芰是菱角,两角为菱,四角为芰。头两句是写景,把夏日江南的水光山色阵阵荷香一下捧出,由远景到近景,有水光山色,有十里荷香,一派江南胜境。
下联两句“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蕴含了深刻的抒情意味。
在这清风徐来、明月初照的夜晚,诗人站在南楼上,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然而他却是“无人管”的闲散之人,无法融入这美好的景致中,反而更突显了他的孤独和失落。
“无人管”显然有牢骚在里面。诗人到了鄂州、又迟迟不让到任,把他晾在那儿,成了没人管没人问的闲人。所以只能“并作南来一味凉”,和南来的凉风为伴,这种境遇,让他深刻体会到了“清风明月”的自在与美好。
"清风明月"实指一切自然景物。"无人管",化用了东坡《前赤壁赋》最后一段的议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清风明月,非人所得而私,诗人此时物我两忘,逍遥自适。
“并作南来一味凉”,诗人将南来的凉风与自己的心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这“一味凉”既是身体上的感受,也是心灵上的体验。在这清风明月之夜,诗人与自然为伴,享受着一份独特的清凉与宁静。
整首诗将大自然的广阔、辽远与自己的孤独、失落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富有意境的画面。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传达了他对于生活、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人站在南楼上,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宁静与惬意。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好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欣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