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周邦彦在仲夏写了一首千古名篇,其中荷花的经典词句,深受王国维盛赞


#周邦彦#荷花#王国维#苏幕遮#美文


仲夏之际,阳光炽热,榴花如火盛开。树上的蝉鸣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梅雨季节,池塘中的荷花经过雨水的洗礼显得娇嫩欲滴,粉红花瓣轻轻摇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夏日的悠然时光,让我不禁想起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名篇《苏幕遮》,那“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与眼前荷塘似乎相辉交映,让人淘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名作感受其仲夏之韵味吧~



苏幕遮


宋?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潮湿闷热的仲夏暑气,在久久燃烧的沉香中逐渐消散,清新沉木的芬芳盈室,心境亦因之恬淡。


昨夜一场暴雨过后,今晓鸟雀们便在我的檐下东张西望、窃窃私语,而明朗的晴天也终于在它们的呼唤中到来。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闪闪发光,将无数的雨滴映得璀璨,而后又逐渐消逝蒸发。留下大片大片清润圆正的花叶,一阵夏风拂过,齐齐摇曳,每一片翠荷仿佛都挺直了脊梁,从粼粼波动的水面中跃出。


此情此景却非京师独有,在那遥远的故乡,在人杰地灵的吴越一带,那穿梭在荷塘中的渔郎,可还曾记得我否? 不知何日才能归去只能在梦中划一叶扁舟,深入到杭州西湖荷花池中。


Songshenzong.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神宗元丰六年至宋哲宗元祐元年期间,周邦彦始终客居京师,这篇《苏幕遮》便是作于这个阶段


当时,周邦彦初以太学生的身份入汴京,而后因进献《汴都赋》,受到神宗的提升,进为太学正,但终究在仕途上无甚大作为本词虽是思乡之作,但却以写荷而闻名,可谓是周邦彦词作中非常独特而又清新的名篇


上片写景,“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先是焚香消暑,后是鸟雀呼晴,既动静皆宜,又视听双绝。焚香,沉香的青涩味是嗅觉,而袅袅的烟雾是视觉,二者双管齐下,便成了夏日里的一副清凉药。


由此可见词人的心境是平和舒展的,遂才有心清晨偷听鸟雀在檐下的私语,而不觉嘈杂,倒有点“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韵味在里面。


“呼晴”与“檐语”都是听觉,  由此也带来鸟雀啼鸣时身体左摇右晃的动感,将充满生气的仲夏烘托而出。


“叶上初阳千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这三句不仅是本篇的佳句,更可以说是周邦彦词作中最妇孺皆知名句


“初阳千宿雨”与上文的“海暑”相照应,雨后水汽蒸发,夏日灼灼,自然是潮湿复炎热,但终归是晴了,况且词人尚有消暑之香,并不以之为虑。反而因天晴,而得幸赏荷。


荷叶圆润而青翠,层层叠叠的一大片,微风过处,更显亭亭玉立。一个“举”字似将荷叶写活,显示出藏身水下的根茎的力度美,与水面上随风摇曳的圆荷的阴柔美,相映成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之: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借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下片由赏荷之美景转入思乡之愁闷。“故乡遥,何日去?”起笔直抒胸臆。


“何日去”这一问显示出词人思乡之情,但这里的“何日”绝非“今日”。虽然词人在京的仕途并无较大起色,但这一阶段竟是人生上升期,此时的他同样看重汴京的官宦生涯不会轻去。


词人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本首《苏幕遮》中的乡愁乃是淡且浅的。“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看出词人京师并无归属感,故萌生思乡之情。


“五月渔郎相忆否”,  词人不说自己思归,也不问亲朋是否记挂,反是迂回曲折地问渔郎可还记得可还相忆,不禁令想起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萧瑟感。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由荷花引发思乡之愁,最终也收束于荷花之上,不可谓不妙。而现实不能实现的归乡情,自然只能入梦去寻。再划着小船,游荡在西湖荷塘深处……


纵览全词的天然之美,它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荷花风神词人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这在周邦彦以雕饰取胜的词作中当为别具一格之作。


细想之下,这首《苏幕遮》之所以成为永恒经典之作,也许正是因整首词本身就是一朵天然去雕饰的出水芙蓉花。词人这份恬淡的胸襟正是荷花所赋予的吗?


~END~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