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苏轼一首词,写尽人生无奈,却能治愈无数人


他是千古大文豪。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总能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一生仕途起伏,却始终向往着美好。


便是到了人生最后岁月苏轼依旧保存着心里的莹莹烛火,照亮着前方的路。

生存变成了“生活”,把眼下的苟且变成了诗和远方


《行香子.述怀》


宋?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重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的重位。但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苏轼又被贬定州当知州。


苏轼一生三次遭贬谪。


经过这样一路宦海升沉,又预感到国事将变,苏轼心情极为沉重,对官场生活无比厌倦,开始产生隐逸避世的念头,于是他在定州时写下这首《行香子》词以自勉。


词的大意是: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在这良辰美景之下,把酒对月,应尽情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名利如浮云,变幻无常,过度追求只会徒增劳神。人生短暂,如快马过隙,如石火迸发,又如梦境般稍纵即逝。


虽有满腹才学,却未得重用,难展抱负。姑且沉醉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中种种烦恼。期盼有朝一日能归隐田园远离尘嚣,不再为国事所累。届时,有琴音相伴,有酒可饮,山水可赏,这般生活,足矣。


作者开篇描述了抒情的环境, 极写其清澈和宁静。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下,  白日尘俗的喧嚣便渐渐远离作者苦烦的心也暂时得到安宁


于是他自斟自饮,   思索人生的玄妙问题来。


从“清夜”到 “十分”这几句的铺垫, 虽只是如实描写了眼前的所见和现实行动, 其中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宁静中的喜悦,孤独中的思索人生感慨, 等各种感情都萦绕其中。


把酒对月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夜空,遐想无穷。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酌时,尽情抒发了他狂放的浪漫主义激情。苏轼正为政治纷争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而是严肃地思索人生意义


月夜的空阔神秘,寂静无人,他得以心灵宁静,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


苏轼以博学雄辩著称,在诗词里经常发表议论。“浮名”所表达的思想,    苏轼一直以来都在诗词中反复吟咏主题,但在这首词里却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


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宇宙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不过如“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集中使用的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也将古人关于人生虚无之语密集一处。


人生如梦”“人间如梦”这样的词句都是苏轼人生真实性的根本否定


但是我们知道苏轼并非一个真正能够忘却世事的人,  他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儒家道德影响内心秉持着对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上他卓越才华,让他无法回避对世事关注和参于。


因此,在苏轼诗词中, 我们看到他一方面感叹人生的虚无,  一方面又在现实坚定不移地奋斗和抗争。


这种渴望解脱又无法摆脱困境,  或许才是“虚苦劳神”一句最好的注脚。“叹”字领起三个比喻,  给我们的感觉仿佛是在倾听词人滔滔不绝的倾诉,  意象密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阕“虽抱”二字是写自己不被知遇的苦恼和无助,语意上承接了上阕末对时间飞逝、人生如梦感慨,  在角度上则换到了对现实感叹


我们知道,  此时的苏轼不仅刚刚被外放到定州,  而且他也预感到进一步贬黜马上就会到来。面对着这样的现实和未来,他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既然在朝廷不被重用, 既然功名利禄甚至人生只是虚无,那我何必再去强求,何不顺着自己的天性,做一个自给自足的闲人,去享受隐逸的乐趣


“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陶陶”,欢乐的样子只有经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复获得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种种烦恼。但最好的解脱方法莫过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


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闲情逸致,这是我国文人理想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恬淡寡欲,并无奢望,只需要自然赏赐一点便能满足,“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足够了。这多清高而又富有诗意


哲宗绍圣年间,苏轼被远贬南荒,直到天涯海角的海南。他没有条件过上“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生活,但是却始终保持着“乐陶陶,乐尽天真”的心态,让人赞赏。


全词在抒情中插入议论,它是作者生活感受中悟出的人生认识,很有哲理意义,我们读后不致感到其说得枯燥。此词在题材内容表现方式方面都与传统婉约词相异,是东坡词中风格旷达的作品


~END~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