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追求理想的不羁精神与豪迈气概,成为诗人笔下滚滚洪流,从而汇合成强烈的时代精神。
边塞诗人高适,一直表现出安边定远的远大理想,心怀从军报国的英雄情结,年近五十岁高龄时亦辞去封丘尉,再赴长安,不畏边塞艰险,跟随哥舒翰三度出塞。
《 塞下曲》
【唐】高适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这首诗通过对主人公勇赴沙场的壮烈行为,震天撼地的战斗经历,凯旋受赏的满腔激情的描述,表达了作者的豪壮之情,以及立功报国的雄心壮志。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开篇二句,诗人就将一位装配精良,身跨战马,身姿矫健的勇士形象展现出来。
诗歌开始就具有挟疾风狂洗雨涌来之势,奇袭迅猛,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一位豪迈奔腾如飞、威武的英雄。
当外敌入侵,国家和百姓安危悬于一线的紧要关头,将士们英勇赴敌。
他们不只是依靠个人的勇气和决心,更是受天子征召灭敌的威势响应。勇士们斗志昂扬,在威武的将军带领下,更是增加了喝望立功和胜利的信心。
开始四句,场面豪壮,层层蓄势,将勇士的形象渲染得气势如虹,这样为下文“快战”场面的出现水到渠成。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万鼓齐鸣,犹如惊雷震天动地;千军万马,红旗飞扬,恰似烈火借助风威。这两句诗生动描绘了战场上的激烈,展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令人感受到盛唐将士们的英勇和无畏的气势。
战士们保家卫国,坚守阵地,日月星辰,昼夜不息。大敌当前,英勇无畏,冲锋陷阵,这样神勇的军队,令人望而生畏,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呢?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二句,连用二典(“太白”为将星,“旄头”为胡星,这里分别指唐军和敌人)
“战酣太白高”描绘了战斗正酣时,天空中将星高悬,象征着唐军士气高昂,勇猛无比。这让人联想到楚霸王项羽东城快战时的雄风,英勇无畏,所向披靡。
“战罢旄头空”则表达了战斗结束后,形容敌军的胡星消失无踪,寓意着唐军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敌人被彻底击溃。
这两句诗通过运用典故和生动的描绘,把唐朝将士们无可比拟的雄威,以及战斗中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渲染得淋漓尽致。
陡然收住,如截奔马,使之折入对主人公胜利归来的喜悦之情,这也与起首相呼应。
一般说来, 在文势的高潮突转, 比较难以为继, 它必将聚集起更大的力量, 才能再掀波澜, 否则就有龙头蛇尾之弊。
故自“万里不惜死”以下八句, 感情突破陡煞的闸门,冲天而起,再奋逸响。
作为保家卫国的将士们, 他们的理想就是拼搏于金戈铁马战场,以“万里不惜死”的无畏精神,去追求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的最高人生奖励。
对于皓首穷经、老于牖下的平庸书生生活, 诗人是不屑一顾的,因而以“大笑向文士, 一经何足穷”这样的英雄豪语, 把主人公安边定远的壮志、豪宕不羁的精神,如狂飙勃发般地倾泻出来。
整首诗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来抒情,而并不是空洞无物的描绘,诗人以饱含强烈感情的语言,深情率直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充实的思想内涵,强大的感情激流去冲击读者的心灵。
高适将沙场征战的情形描写得何其惨烈悲壮,气势宏阔!其舍身报国,青史留名的雄心,又是何等豪迈!
高适一生驰骋疆场,他的从军生涯不仅锻炼了军事才能、格局和气势,更是大大提升了他的战术谋略。
打败胡军、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绩,不仅彰显了他的英勇和智慧,更展现了他对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
他的诗歌不仅记录了唐朝的辉煌和战争的残酷,更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思考和期许。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富有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