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牧童一首七绝诗,悠然而快乐的人生智慧,令人赞叹,入选千家诗


#宋诗#哲理#牧童#美文


自古英雄少年,在中国历史出现过很多天赋异禀的文人,小小年纪就能作出名诗堪称神童”。


比如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七岁时就以牧童为题,写下了《牧童诗》。


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号称神童,他“七岁能诗,写下千古传诵的《咏鹅》


杜甫在七岁时就作下《咏凤凰》一诗,惊动天下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李贺传闻他七岁时才华惊动京师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灵巧的思维。他的诗作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被誉为诗鬼”。


唐宋时期人才辈出,除了上面有名望的诗人,亦有许多不知其名的神童诗人


比如下面这首宋诗《答钟弱翁》,就是一首神童诗,丝毫不亚于黄庭坚的《牧童诗》,还被选录入《千家诗》中。


答钟弱翁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姓名和生平不详,牧童究竟是何许人已不可知,据传是宋人钟弱翁与一道士云游时令一牧童所作,因此牧童应该也是宋代人。


钟弱翁,名钟傅,字弱翁,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他是宋代被人推荐出来做官,官至集贤殿修撰,龙图阁直学士。后因政见不同,他几次被贬官。


这首诗通过对牧童生活的热情讴歌,意在劝钟弱翁,不要追名逐利应该退出官场去过悠闲自得生活全诗形象鲜明,语言轻快,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诗的大意是: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一片翠绿。天色向晚,牧童骑在牛背上吹奏着短笛。晚风习习,笛声悠悠。放牧归来已是黄昏,回来一顿饱饭后,牧童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明月


这是一首赠答诗,是牧童写给钟弱翁的。因钟弱翁仕途不顺,所以牧童写诗劝他归隐,远离红尘,去享受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广阔的山坡下,平畴里,东西向铺开有方圆六七里的碧绿草地,那就是我放牧的地方


起笔交代牧童放牧的大背景,开阔、平坦,一片生命绿色,确实是令人向往地方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是写傍晚放牧归来情景。牧童放牧了一天,牛该归栏了,自己也该收工了,自己悠闲地坐在牛背上,沐浴着夕阳、晚风习习,清爽惬意,拿出笛子来,想吹就吹它一阵。


“三四声”是虚指,应是指随意的想吹就吹上几声,不想吹就不吹。


下联二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回到家里,端起饭就吃,因为在外面跑了一天,也累了、饿了,吃起来格外香甜。吃饱了天也晚下来,已是黄昏以后,舒舒服服地倒头就睡,有时连蓑衣也懒得脱,卧倒在明月之下,伴月而眠。


诗人以非常简洁、轻快的笔触,概括了牧童一天自在悠闲的生活。以此告诉他的朋友钟弱翁,不要在名利场上追名逐利,自寻烦恼,像他那样简单、安逸是多么好的日子


没有钩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广阔天地,任由徜徉。诗中营造出的“草铺横野”“笛弄晚风”的畅心抒怀的生活环境,饭饱黄昏后蓑衣卧月明的现实生活状态,把一个隐居旷野、洁身自足的诗人形象,鲜明生动地刻画出来


整首诗活脱脱地刻画出了一个牧童自在、快乐、悠闲的形象和他广阔自由的生活背景,勾起读者对那种美好生活向往


简单,纯粹,无忧无虑的自然生活,让人感受心灵的一种宁静,惬意舒适。


此诗能传诵千古也许正是这种淡泊名利的心态追求简单的生活感受自然的美好与乐趣


诗中所蕴含人生智慧,告诫我们应减少对名利和物欲的追求内心才会更加轻盈和平静,生活也会更加轻松和快乐。


~END~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