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李商隐5首诗,每一首都是经典传诵的名句


大唐的诗坛群星璀璨,有";大李杜";的双星横绝,也有";小李杜";的溢彩流光。


晚唐诗歌前辈光芒照耀有着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李商隐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他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例如《贾生》就是代表作之一。他借贾谊典故寄寓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鬼神


“贾生”,即贾谊,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少年得志,跻身高位,却又遭遇谗逐,贬谪长沙,对他怀有很深的同情。


文帝求贤在未央宫前殿召见被贬贾谊文帝钦佩他博学多识,不禁移动自己的座位,凑近贾谊,细心倾听,似乎是求贤若渴,虚怀若谷。然而,文帝兴趣的却只是鬼神之事,并不是真正让贾谊政治发挥作用,安帮治国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鬼神”两句为后世经常引用经典名句


诗句讽刺意味极其深远,不仅揭露文帝求贤而不用贤的本质,也在语意中又贾谊不得施展抱负深表惋惜。


文帝历史上被称为有道明君有道明君尚且如此,其他晚唐皇帝大多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岂不是更加荒谬,背离治国之道。


诗人以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时腐败政治的讥讽和不满,同时,也寄寓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李商隐诗歌题材广泛,感情丰富,除了咏史诗,亦有借景喻人、赞美后生可畏的诗篇:


《赠韩冬郎》


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韩冬郎是指韩瞻之子韩偓,是李商隐妻姐的儿子


大中五年(公元851),李商隐离开长安,赴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入东川节度使幕府工作,韩瞻与其子韩偓为其饯别。彼时韩偓年仅10岁,在别宴上即席赋诗,才华惊动一座。


5年之后,李商隐回到长安,重吟韩偓所赠之诗,追忆往事,写了两首情意深长的诗酬答。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万里丹山道上,美丽的桐花一路开放,花丛中不时传来雏凤的鸣声,应和着老凤苍凉高亢的叫声,雏凤清脆圆润的声音比起老凤来更加悦耳动听。


古代有丹穴之山,丹山正是出产凤凰的地方李商隐在诗中作比,把韩氏父子比作凤凰一样的俊才,尤其是小韩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雏凤清于老凤声”突出少年诗人韩偓的风采。“十岁裁诗走马成”,李商隐以惊叹的口吻描绘了韩冬郎惊人的文学天赋


这首诗形象揭示了后来者居上,年轻人必将胜过老年人这一历史社会进步规律



李商隐一生踌躇满志,却怀才不遇只能将心中感慨诗词有感而发,比如下面这一首: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在长安东南。唐代大夫登临乐游原,远眺长安内外风景,抒发心中感慨风俗


李商隐心情不畅,于是登临乐游原排愁解闷。夕阳西下,红霞漫天,在夕照的辉映下,乐游原上的景色无限美好,只不过已近黄昏,壮丽的景象就要在夜幕降临后迅速消失了。


诗人融情于景,将心中不适之“情”与沉沉西落之“景”巧妙地交融在一起,既赞颂了古原夕照的美景,又道出诗人心有无限多的思绪和感慨


诗人一生遭遇坎坷,怀才不遇,尤其是后来卷入牛李党争,备受排挤,一生都困顿不得志。


从这快要落山的夕阳里,他似乎看到王朝盛世已去,好景不会长久。而自己虽有报国之心,济世之才,却生活在一个衰落的世道里,志不能有所伸,故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凄苦之情。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经典名句流传千古人们从这两句诗所塑造的意象中,还能得到一种哲理启示:某些旧事物表面看来似乎光鲜灿烂,令人羡慕,但它们毕竟已经衰朽,陈旧,毫无可取了。因此应放眼未来,去创造新的充满活力事物



李商隐无题诗独具一格、意境缥眇。诗词内容情思宛转,迸发出许多脍炙人口、回肠荡气的诗句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是一首表现离别相思之情的抒情诗


诗人描写分别后对妻子的无尽怀念,倾吐了内心极为深切的情感,以及令人缠绵悱恻的爱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已成为千百年来表达爱情的最美最深情语言相思,像那春蚕吐丝一样无穷无尽,直到死去,才会停止。眼泪,像那燃烧的蜡烛,直到化成灰烬,才停止流出。


诗人以“春蚕““蜡烛”为喻,蚕不死相思不断,蜡烛不燃尽,泪流就不止表现相爱甚深,追求执着,一死方休的决心


其情思之缠绵,精诚之感人,意象之生动,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一种生死不渝,无私奉献,死而后已的爱情


这两句诗除了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现在也常用来表达对事业无限执着的追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无题二首(其一)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年),李商隐在秘书省任正字期间。诗人曲折有致地描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深切怀念和复杂心理

开篇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句,抒写爱情受到阻隔,非常痛苦,但相爱的双方彼此心灵契合,身不能接近而心气相通,并由此获得精神上的慰籍,新颖而又贴切。


很显然,诗人在这里所表现的是寂寞中的慰籍,痛苦中的喜悦,是矛盾情感中积极向上的情愫,尽管带有一点苦涩味道,但你我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这两句诗形象地表达了对爱情追求的炽热感情,将相爱的两颗心灵描绘得十分细腻真切,生动形象,历来为人喜爱,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直至今日,“心有灵犀一点通”仍被用来表现相爱的双方彼此心领神会、心意相通。


李商隐诗歌独树一帜,在晚唐开创出新风格,新境界,辞藻精丽,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佳作


~END~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