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唐代最有名的一首《咏蝉》诗,清雅脱俗的格调,深受后人赞誉


#虞世南#蝉#唐诗#人生感悟

夏日炎炎,暑风烈烈,蝉鸣声声。悠长的蝉鸣消解了夏日沉闷和寂静,为盛夏增添了生动。


蝉在历代诗人眼中,被赋予了高洁正直的文化内涵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慈溪鸣鹤人(今浙江慈溪市观海卫镇),“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故世称“虞永兴,赐礼部尚书。虞世南为人沉静,正直,深得太宗器重。


他是南北朝至隋唐时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诗人。其诗风清正典雅,一如他耿直清和的为人处世风格,他的诗歌部分收入《全唐诗》。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这首五言绝句《蝉》,与李商隐、骆宾王的咏蝉诗齐名,被称为唐代咏蝉诗三绝之一。


这首诗描绘出一幅高洁脱俗,立意高远的人生志气图。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啜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正是因为它身居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力量


此诗托物言志,咏的是蝉,寄托的却是诗人高远志向和脱俗品格。


首句“垂緌饮清露”,用拟人的手法。“緌”是古人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的触须形状与此近似,故说“垂緌”。


“清露”之“清”喻“蝉”之品性高洁,居高饮清露,有超脱尘俗,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意。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用比兴手法,来暗喻诗人身份和品格,身居高处却清廉刚正。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清逸响远。“疏桐”,指枝干高挺的梧桐,蝉身居高处,居高鸣叫则自然调响声远,悦耳动听。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传,人们往往以为秋风所致。作者一反凡俗,道出人生的一大道理,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渲染自能声名远扬。


历代咏蝉诗有很多,但因为各自的人生态度艺术造诣不同,诗的旨趣兴味大不一样。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虞世南写的是自己的身世和人生体检,自然入笔高远,格调清雅。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法,从“垂緌”伊始,贯彻到底。它又是托物言志,同时具备两个层面。一个是诗本指做到了贴切,二是暗示层面做到了浑成,所以全诗充满了神韵。在历代咏蝉诗中,此诗素为后人称道。


诗人咏蝉常以自身经历感慨寄托抒情。在现实中蝉是有其一定的宝贵价值。如蝉蜕(即蝉幼虫蜕去的外壳)在中医药中有入药作用。它具有清热解毒、明目退翳等功效可用治疗多种疾病,是中医药中的宝贵药材。


蝉,这个夏日的歌唱家,不仅以其独特的生命历程和生物学特性吸引着我们,更以诗人赋予的文化内涵吸引世人。让我们致敬这些细微的生物,聆听蝉带给我们美妙的声音


~END~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