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三伏天丨唐代孟浩然的一首纳凉诗,“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三伏天#唐诗#美文#避暑胜地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酷热的时节。


自古以来人们为躲避难耐的暑气,寻觅避暑胜地,或步入山林,去聆听溪水潺潺,感受那份清凉与宁静;或前往江海,沐浴着轻风细雨享受大好河山的壮阔与凉爽。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南亭纳凉时就写下“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名句此诗笔划细腻,意境优美,深受后人赞誉。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这首诗描绘了夏夜诗人在池边水亭乘凉时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怀念,写出闲适自得的情趣,表达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夏日纳凉,本是人间细琐之事,但作者于细微处见深情,诚如《唐诗镜》评孟浩然云:“孟浩然取材虽浅窘,然语气清亮,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诗的大意是:山顶的日影忽然西落,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诗人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之地。


一阵阵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感慨良宵,怀念起旧友,就连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孟浩然一生布衣,未曾入仕,一直徜徉在山光水色中,亦擅长于写山水景色,多反映隐逸生活。其诗风清新秀颖,恬淡闲适,自然浑成,杜甫称其诗为“清诗句句尽堪传”。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自然入笔。日落西山,一轮明月渐渐升起,月影在池水中荡漾。


“忽”、“渐”两字写得妙,日落月起,一快一慢,表现作者夏日阳光猛烈的“可畏”,故想“忽”落,就是希望太阳快点下山去。明月“渐”起,示意着夜晚的静谧与凉爽来临诗人自然流露出愉悦的心情


“池”字表明南亭傍水,是一个避暑乘凉的佳地。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先得凉,给人无限的期待与希冀。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诗人沐浴之后披散头发,乘着夜夕的清凉,打开轩窗,心情舒畅地闲卧休息


“散发”不梳,靠窗而卧,这一系列动作自然闲适,很好地体现作者隐士之情和隐者的风范。一“凉”字、一“敞”字,流露出的是作者身心为之大放的情境。语序有意颠倒,起到了一种更加奇妙的艺术效果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是被历代推崇写景佳句。晚风徐来,荷花浓郁的芳香入体入心,夜阑人静,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晰可闻。


“送”字是拟人化手法,也写出晚风的可亲。“清响”两字更显夏夜之宁静,同时也反映诗人隐居生活中平和的心境。


这两句前写嗅觉,后写听觉,形象、真切,触动赏诗者的五官四肢,宛若身处夏日的凉爽之景。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在这恬静适意的夏夜,诗人想到了音乐


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在中国古代士人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操琴通乐,是君子修养的高级境界琴音所传递的淡泊之音与太古之声,与士人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精神境界高度契合。而南亭纳凉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


竹露轻滴,荷风送香,宁静而美好的夜晚,他正想要对月弹奏一曲,可是又无知音欣赏,寂寞之感倍增,于是更加怀念故人。


这里的“恨”字,既表达了诗人知音难觅的遗憾,也反映出他对友人辛大的深深怀念


高山流水知音,本是人们最真挚的追求,然而此时的诗人感到了一丝孤独和寂寞。他想起了曾经一起弹琴论道的日子。这种怀念之情,在夜色中愈发浓烈。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迟迟未见朋友自然生出惆怅之情。


诗人在落笔之处才点题,表露心迹。知音难觅,本是文人普遍的文化情怀,这里说无知音,至少有两层含意。一是说,辛大是作者知音,如能有他陪伴自是快乐开心。二是指作者仕途中无引荐的伯乐,在这宁静的夏夜,对月抒情,想朋友的同时也在想自己的人生


全诗感情细腻,文字行如流水,淡而有味,是清新而浑然一体的名篇,诵读起来也有一种音乐之美。


三伏天里,阳光热烈,日子却需过得清新脱俗。一卷书,一缕清风,便是最好的解暑良方


愿您在夏日的热烈中,保持一颗平和之心,享受那份由内而外的高级感与宁静


~END~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