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刘伯承军事生涯中的兵法谋略


邓小平和刘伯承

刘伯承是中外著名的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以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能组织指挥了许多重大战役,不仅战功卓著,而且有突出军事才能用兵之道。朱德评价说:“他在军事理论上造诣很深,创造很多。”陈毅赞扬他“论兵新孙吴”,是当代杰出的兵法家。曾与他并肩作战的邓小平说他用兵是“在国内外屈指可数”。
誉为川中名将
刘伯承于1912年春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年底毕业,被分配到川军熊克武第5师任司务长,不久改任排长。1913年7月,第5师响应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在四川境内与北洋军进行战争。这期间,全国政局动荡不定军事斗争大多演变为军阀混战。在硝烟战尘中的出生入死,加上自己勤于钻研,刘伯承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相当大的提高
1921年8月,时任团长的刘伯承带着他的第1团到湖北宜昌跟北洋军的一个团作战。敌方以水田为障碍进行防御,刘伯承以一部兵力绕到敌侧翼佯攻,而以主力从正面水田强攻,一气将敌击败。事后,有个军官不解地问他:“团长,你向来不主张正面硬攻,这次为什么敢于冒险呢?”刘伯承笑了笑说:“敌人以为有水田作障碍,我就不会正面进攻。其实水田的障碍性很有限,我不过是给他来一个小小的出其不意。”
1922年6月,熊克武的第一军与刘湘的第二军混战,刘伯承在行军中跟敌方部队不期而遇,敌方占据要隘,地形于己不利。刘伯承立即把团属重机枪全部上来,一阵猛烈射击,打得敌人落荒而逃。按照川军作战的一般规律,团一级指挥官总是把重机枪放在后队,前队一旦顶不住就带着重机枪逃走。因为军阀们把装备看得比士兵的生命更为重要。刘伯承抓住敌方指挥官的习惯心理,用违反常规的打法,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1923年四川讨贼战争中,刘伯承指挥第2混成旅纵横驰骋,先用长途奔袭手段解决叛军一个旅,再在成都东南的龙泉驿坚守4昼夜,抗击了数倍于己的敌军猛攻,保住成都城不落敌手。刘伯承“川中名将”的声名从此大噪。

Version="v111">

第四次反“围剿”中放异彩
1928年下半年,刘伯承来到苏联当时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底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32年,刘伯承来到瑞金,10月任中革军委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中央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作战。
1932年底,第四次反“围剿”开始蒋介石调集来“围剿”中央根据地的总兵力有50万,分左、中、右三路,以中路军总指挥陈诚辖11个师为主力。陈诚不顾左、右两路军观望不前,自率中路军长驱直进。中央红军总兵力约4万人集结待机。
反“围剿”战役一开始,中共苏区中央制定了《作战新计划》,不从战场实际出发,硬要红军攻占南丰。红军按计划强攻南丰失利,朱德周恩来与刘伯承经过反复研究,断然放弃强攻南丰的计划,改为以小部队佯攻,主力撤走,寻机伏击援敌。刘伯承领导总参谋部紧紧掌握敌军的行踪,及时向朱德周恩来报告情况提出建议,尔后根据朱德周恩来的决议制定作战方案,最紧张时方案一日三易。
1933年2月28日,红军终于赢得了良机,在黄陂、霍源地区歼敌52师全部和59师大部。接着,利用陈诚急于报复心理,3月21日,又在草台岗、东陂地区歼敌王牌部队11师全部和9师、59师各一部。红军两战两大胜,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声威大震。敌人惊慌失措,沮丧至极。陈诚急得吐血,蒋介石哀叹这是他“最大的耻辱”,“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

画作《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129师》

Version="v111">

独创“重叠待伏”战法
在同一地方打伏击乃兵家大忌,但刘伯承创造了3天之内,在同一地点、同一山沟连续两次设伏歼灭日军的经典战例,创造了“重叠待伏”这种奇妙的战法
1937年10月,当忻口日军遭到国民党军与八路军的前后夹击、攻势受挫时,石家庄日军沿正太路进攻娘子关,直趋太原;兵力部署上采取正面猛攻,侧翼迂回。防守娘子关的国民军队告急,八路军总部命令刚刚到达平定一线的129师主力驰援。刘伯承率386旅赶赴娘子关前线。
10月21日,刘伯承到达柏井国民党军第3军指挥所,军长曾万钟介绍了防御部署和前线战况。刘伯承当即指出:右翼警戒线必须火速派兵,严防日军偷袭。曾万钟并不以为然。刘伯承遂率386旅赶往右翼警戒线上的要点七亘村。
果然不出所料,日军正准备从这里透入。26日,刘伯承指挥386旅一部设伏七亘村,打击了日军的辎重部队,歼其300余人,缴获骡马300余匹和大批军用物资。
前方急需弹药和粮食,日军必然要再向平定运输军需品。刘伯承判断日军急于向娘子关防御阵地的侧翼增兵,心理又很骄横,不会因遭到小的打击而停止从七亘村通过;同时,预料日军会以为八路军不会在同一地点再次设伏,便一面制造假象,佯装撤离远去,一面果断地在隔了一天后,于同一地点部署和指挥了第二次伏击战
28日上午,日军又从测鱼镇出动,以100余骑兵和300余步兵掩护辎重西进。11时许,早已隐蔽于此的八路军等日军辎重进入了伏击圈后,各种武器一齐开火。日寇被击毙百余人,八路军伤亡10余人。八路军还缴获了一大批军需品和骡马。
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赞叹不已,称此战为“战史上的奇迹”,誉刘伯承为“当之无愧的名将”。后来,不少国家将这一战法写进了军事教科书。

采用“吸打敌援”战法
1938年,随着游击战争在华北上升到主要地位,刘伯承指挥129师开始更加有力地打击敌人
1月6日,邓小平接任129师政治委员,进一步增强了129师的领导力量。2月,129师奉命配合国民党军“反攻太原”。2月22日,刘伯承率部设伏长生口,采用“吸打敌援”的战法,佯攻旧关,吸引井隆守敌出援。日军果然中计,被129师部队在长生口附近击毙130余人,活捉少佐军官等5人。
3月16日,刘伯承指挥了更大规模的神头岭伏击战。神头岭是邯(郸)长(治)大道上黎城和潞城间的一个地形复杂的山岭,刘伯承经过实地侦察把它当作伏击点。战斗发起后,他以一部猛袭日军兵站集结地黎城,迫使潞城守敌不得出兵救援。援敌经过神头岭时,遭到129师预伏部队的突然攻击,被歼1500余人。
3月31日,徐向前副师长率领部队设伏涉县、黎城间的响堂铺,毙伤日军400余人,烧毁汽车180辆。刘伯承称赞徐向前说:“在我们后路上风传有敌人到来,但我们老练的高级指挥员能沉着判断其不确,因而未放弃这一胜利的战斗。”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3次伏击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颇有影响的“三战三捷”。
4月,刘伯承指挥129师取得了反“九路围攻”的胜利。“九路围攻”是日军大本营为扫除晋东南八路军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围攻,投入兵力达3万余人。刘伯承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制定了反围攻的方针,主要之点是以主力部队向敌人包围圈外游击,抓住战机给敌人致命打击。他率领主力适时转到敌外翼活动
4月15日,日军一个联队回窜至武乡县长乐村,他指挥部队展开追击和急袭,毙伤日军2200余人。这一仗和其他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使晋东南的抗战形势有了大的改观。
刘伯承创造的“吸打敌援”战法,不但取得“三战三捷”,而且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使晋冀豫根据地基本取得了地域西起同蒲路、北界正太路、东至平汉路、南抵黄河北岸的伟大胜利。(联合日报/叶介甫)

Version="v111">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