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孝道”四境界:从物质到精神,让父母得安顿


??


何谓“孝道”?

《尔雅》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他根据“孝”的小篆字形,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角的形体,与“子”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老”与“子”合起就是“孝”。“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与下一代不可分。

“孝”字,就好像是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上一代念念想着如何养育好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祖先社会有所交代;下一代念念想着如何背负父母,即把奉养父母责任担在肩上,时时想着如何让父母生活得更快乐。

从“孝”字构成上,“孝”字本义是一个子女如何“善事父母”的道德观念。因而孝是子女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长辈关系应该具有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Version="v112">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几千年来,人们忠孝视为天性。综观《论语》、《孝经》,儒家所谓“孝道”,分为由低到高的“养亲”、“敬亲”、“安亲”、“卒亲”四种境界只有在行孝实践中,逐步地由低境界到高境界方可达到“孝道”的最高境界

赡养即孝。

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子女孝敬父母的最低境界的孝行。儒家提倡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孝道强调老年父母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如果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精神上的关怀。

要求子女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应尽力满足父母物质生活上的各种要求父母有事应代其劳作,使父母得以安乐、愉悦。


孔子提出父母唯其疾之忧”,即子女应以父母疾病为忧的要求,更是儒家孝道的精华思想之一。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历代不少子女父母患病时皆能精心侍奉,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敬亲”(或“尊亲”)即孝。

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父母要敬和爱,不仅要求子女父母尽奉养的义务,更重要是子女父母有敬爱之心。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对待父母不仅是物质供养,关键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发自内心的真挚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人性上讲,父母不仅有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的物质需求,而且也有得到敬爱和尊重精神需求


Version="v112">

儒家不仅要求子女物质生活提倡“养亲”,而且在精神生活提倡“敬亲(尊亲)”。这是儒家孝行的较高层次要求

“敬亲”要求子女内心发出父母的真诚的敬爱之情,以满足父母精神需求,使父母精神得到欣慰,保证他们心情愉快,真正做到“老有所乐”。

“敬亲”是子女父母发自内心自然情感流露。它反映了人作为理性动物,在精神上的尊敬要求情感交流体现了人的文明教养程度,是孝道中比“养亲”更高层次的一种孝行。

“安亲”即孝。

在“养亲”和“敬亲”的基础上,儒家提出“安亲”的要求。“安亲”有两层含义:一是“外安其身”,二是“内安其心。”有人认为只要赚钱后,替父母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顺父母其实,这只是“外安其身”。作为父母,不仅有物质需求,而且也有追求内心安宁精神需求


所以,孝顺父母,不只是“养亲”、“敬亲”,更要提倡“安亲”。“安亲”是要求子女生活自立家庭和睦,修身行道,不要违犯刑律,不行不义之事,不做冐险危害生命之事,以免父母为其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保证父母心境安宁、平静,从而达到以静养心目的

“卒亲”即孝。

百善孝为先。孔子及其儒家要求子女孝敬父母不只限于一时一事而是从其生到其死都要严格地依礼事奉父母,将其孝心贯彻于人生始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同时,儒家要求子女“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即要求子女在立言、立德、立功上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以扬名显亲,光宗耀祖,做到“慎终追远”,达到“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的目的,这是最高境界的孝道。


所以,只有从生至死对于父母心存深爱、真情,真正做“养亲”、“敬亲”、“安亲”和“卒亲”。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传统观念不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要立德、立言、立功保持家风淳朴,维护家道兴旺,为父母、为家庭取得荣誉延续父母家庭家族生命

光宗耀祖,光大宗门,这是传统孝道对子女家庭伦理范围内的最高要求。我们常说的光宗耀祖、扬名显亲,完成父母完成事业,实际上都是父母的大孝,甚至整个家族都会得到彰显

孝与感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品德形成基础。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多元文化


小孝用体力,中孝兼用心智,大孝则永久维持孝心,也就是不论父母在世与否,都能够心中有父母终生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培育之恩。

孝是中华文化基础,孝与感恩思想,是行为,是素养,是态度,是文化,是文明。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孝是人性,孝是根本,孝是至德。在孝道实践中,由低层次逐步地达到最高层次的孝,才是最高境界的孝道。

可见,做一名大孝至爱的孝子不容易的。我们从小就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父母老了,我们必须回报他们。但是,对父母尽孝也是需要学习的,我们希望个人恭敬而有诚意,好好躬亲实践。

Version="v112">

?

?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