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李白晚年最野的一首诗,全篇大白话,却困扰了后人千百年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具体到诗歌,恐怕任何一个诗人,既不能不敢妄称第一,即便他是李白


那就严谨些,称呼李白为“第一流的诗人”,这下就没有异议了吧。


李白有大才,据传说,他曾经梦到笔头上长出花来,从此之后,李白才华愈加横溢。


花朵犹有凋谢之时,诗歌创作,却是随着经历的丰富,笔触越老练。李白游历江湖一辈子,他的诗歌,渐渐地臻于化境。


晚年李白,写出过一首诗,那首诗写得太邪乎、太过口语化,尤其是读完前几句,甚至给人匪夷所思的感觉


诗歌里犯了太多忌讳,句式参差不齐,节奏杂乱无章,古人将这种语言称作“披头散发”,李白写得“披头散发”,读者读着也就“摸不着头脑”。


野性之诗



这首诗歌名曰《远别离》,是一首乐府诗。坦率地说,与其称其为诗,不如称呼散文。毕竟,李白写得太过随意,甚至打破诗歌节奏。前面几句是这样的: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古代的诗歌,往往有严格的字数限制,正所谓“寸土寸金”。唐末文人说过一句话:“五言如四十个贤人,着一个屠酤不得。”这句话意思是说,五言律诗由四十个字组成,四十个字如同四十个贤人,中间不能有一个宰牲卖酒之辈(意为滥竽充数的字眼)。


文人说的虽是五言律诗,但凡古代的诗词应该都遵循此理。然而,反观李白这首诗,“乃”、“在”、“之”,三个无意义的虚词,被任性的滥用。


读完这几句“大白话”,你会感觉怪异、尴尬,完全摸不着头脑。硬着头皮继续读,则又有拍案惊奇的感觉,那种熟悉的豪放与飘逸,终于喷薄而出。虽然,是以悲伤的形式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李白李白,真有你的,写诗时候,不拘于形,不役于心,下笔千言,率性而为,将读者情绪玩弄于股掌之间。


阅读至此,我们不妨先鉴赏一番。



李白实则讲述了一个古老的传说。“古有皇英之二女”,即娥皇、女英,相传她们是上古帝王尧的女儿,尧为了考察接班人舜,将娥皇、女英许配给他。


后来,舜果然继承了大位,他统治华夏三十九年,却在南巡之时,死于苍梧之野。舜的尸体于是就被埋葬在附近的九嶷山。


听闻噩耗的娥皇、女英,变得伤心欲绝,她们相扶相携,千里迢迢去往九嶷山。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望着茫茫群山,两个女子不知丈夫埋身何处。


面对奔腾的湘江,她们日夜哭泣,直哭得白日无光,云黑雾暗,连猿猱也在烟雾中与之悲啼,鬼神也为之哀泣。


继续往下读。李太白诗歌写到此处,话锋一转,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我纵言之将何补?”,诗人意思是,我如今提起这件往事,又有谁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呢?


诗人的设问甫一提完,便洋洋洒洒写完之后的诗篇: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单纯观此诗的字面意思,并不太难理解,然而,李太白诗歌之外的心迹,却困扰后人千百载。


讽刺之诗



《远别离》其实相当有名,与李白的另一首代表作《蜀道难》并称作“精金美玉”。很显然,因为在教材里出现过,在一般读者心目中,《蜀道难》的知名度远高于前者。


而《远别离》之所以不广为人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这首诗解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可想而知,连学者都搞不清楚,怎么能解释给学生听?既然没法出现在课堂上,也便不那么“出名”了。


有很多学者认为,《远别离》虽然打着凄美爱情故事的幌子,力求传达的,却是一种讽刺精神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顶级的诗人李白讽刺,常常不带脏字,另一方面,没点水平真是不懂。这首《远别离》亦如是。


学者公认的意见是,此诗作于李白晚年,安史之乱结束以后。


“安史之乱”之所以能够发生,首先该问罪的人是玄宗,他无端给予安禄山太多的权利,据史料记载密谋叛乱之前,安禄山一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可谓权倾天下


关于是否要将权力下放玄宗和其心腹宦官力士,实际上有过一段对话



玄宗问:“如今海内无事,我想修炼道家的吐纳养生之术,将天下交给李林甫(著名的奸臣)管理,你觉得怎么样?”


力士回答说:“天下权柄不能交由别人,若个人权力过重,谁还敢有所议论呢?”


坦率地说,虽然是一个宦官,高力士回答称得上忠心耿耿,玄宗听了却极不高兴。高力士平素最会察言观色,他连忙下跪说道,自己心患狂疾,话说得荒谬该死玄宗这才原谅了他。


其后,玄宗果然将权力下放兵权最后归于安禄山


说回《远别离》之诗,有一种说法是,李白讽刺就是此事。“日惨惨兮云冥冥”一句中,日,代表皇帝;云,隐喻为臣子。这句诗表现其实皇帝昏庸,权臣一手遮天的情形。“猩猩啼烟兮鬼啸雨”一句,则说出小人得志朝堂乌烟瘴气的现状


故事没有说完呢。“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再也没有功夫钻研养生之道了,他将帝王之位丢给儿子李亨,自己慌不择路地跑向了四川


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有一说一,他这个皇帝当得并不是心甘情愿。叛乱发生时,皇帝的宝座就像烫手的山芋;国家承平之时,帝位变成香饽饽了。


“安史之乱”平息后,权力的归属问题,于是乎,最终摆在了这对父子面前。


另一种可能李白的《远别离》,讽刺就是父子争权之事。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在《史记》等正史中,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这段“禅让制”的历史,被演绎得无比圆满。李白提出了异议,他听说,尧帝不是位于舜,他是被舜幽囚起来不得已才让位于舜。


同理,舜也迎来类似的结局。他死在荒野之外,死得不明不白。所谓的“九疑山”,即九座山峰连绵不绝,不易分辨,舜是被故意安葬在这里的。


李白表面说的是尧与舜,实则讽刺的是,玄宗父子罢了。



悲愤之诗



诸位以为故事就此结束了吗?抱歉,还没有结束。我们不妨先补足唐肃宗李亨的故事


前文说过,当国家蒙难时,恐怕谁也不想当皇帝。“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呢?众所周知,大唐王朝来了一个盛世,所以说,彼时的皇帝之位,相当具有吸引力。


李亨虽然贵为东宫太子,但他的太子当得并不安稳,因为大奸臣李林甫喜欢他。前文同样说过,玄宗,“以天下事付林甫”,可想而知,李林甫权力很大。


李林甫诚然不会公开得罪太子,但可以收拾太子身边之人。韦坚——太子妃的哥哥,因此便进入李林甫收拾名单


说干就干,李林甫有预谋地组织了一场对太子身边人的大屠杀,韦坚惨遭杀身之祸,被贬之人达数十个之多。李林甫觉得还是不够,他继续网罗罪状、嫁祸于人,到了最后,甚至连船夫也不放过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中,李白的挚交好友,譬如李邕、崔成甫,皆受到牵连。



李白和李邕,两者都是心高气傲之人,他们最开始交往并不十分顺利。第一次拜谒李邕时,李邕瞧不起眼前的年轻人李白为了回敬他,特意作了一首《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就是,我李白一定会很牛,你千万别瞧不起人。渐渐地,两人才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实际上,得知李邕被李林甫害死时,李白特意作长诗缅怀,其中有,“君不见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之句。



李白和崔成甫之间的友情,则更为深厚。据说,李白还将他的诗随身携带,每当思念朋友时,便吟诵一番。李白写给崔成甫的诗歌,不下十余首,譬如有《赠崔侍郎》之诗:

 

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

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故人东海客,一见借吹嘘。

风涛倘相见,更欲凌昆墟。

 

可想而知,两个好友得罪李林甫而死,李白一定会对奸臣无比愤怒。于是,他借着娥皇女英神话故事,仰天长叹,吟诵出这首《远别离》。


表面写的是,娥皇、女英与舜的“远别离”;实则,是李白朋友的别离,他巧妙地利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毫不掩饰地为朋友鸣不平,并且还发出直指人心的质问:“我纵言之将何补?”——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每多一种对诗歌解读,无论对错,都能帮我们更多地认识李太白,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然,如我等芸芸众生想要体会诗仙的心思,又何其难矣,如陶渊明之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如幻如梦李白的心思,只有知道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