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25岁那年,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并一步步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明朝。
也许是出身寒微的原因,朱元璋的疑心病特别重,经常大搞文字狱,使得文人们战战兢兢。
德安府学训导吴宪作《贺立太孙表》中有“天下有道”,“道”与“盗”同,斩;
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作《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智”,“生”与“僧”同,被视为骂太祖当过和尚,斩。
例如,他在登基的那日早朝,就曾写下一首千古流传的《咏鸡鸣》: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
虽然前两句俗不可耐,但后两句却是霸气十足,而且相当符合当时的情景。
除了这首,他还曾写过另一首霸气十足的诗,短短28字令人胆战心惊。
战后的某一天,他带着几名亲卫乔装出行,到处视察民情,不知不觉天便黑了。
后来他看到有座寺庙,便前去借宿。
庙里的和尚见他们一行人都带着武器,为首的朱元璋又一身霸气,便以为是强盗。
进门后发现他们举止并没什么异常之处,便心生好奇,再三询问他们的讯息。
朱元璋被问得厌烦,天明离开之前,便在墙上留下了这首霸气十足的诗歌。
诗歌前两句暗含他刚打败陈友谅后的志得意满,既是炫耀,也有吓唬庙里一众和尚之意。
而后两句则解释了他这么做的原因,他在责怪那些老僧有眼无珠,不识英雄好汉,又觉得他们很烦,只知道一个劲儿打听姓名。
其实他自己不说,谁又能知道他是朱元璋,这责怪实在是毫无道理。
在他登基后的某一天,不知怎的,突然想起了自己在寺庙中所题的诗,便派人前去查看。
这下就闯了大祸,居然敢毁坏皇帝的御宝,简直罪大恶极。朱元璋命人将庙里的和尚押解进京,等候处置。
他当面审问那些和尚,为何将他的诗洗掉。这要回答不好,绝对就是一个“死”字。
幸好当中有个小和尚很是机灵,他当场吟了一首诗:
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毫光射斗牛。
诗的前两句解释了为何要将诗洗掉的原因:即不敢留下,鬼神见了都要愁。
如果说前两句还比较隐晦,那么后两句就是比较明显的拍马屁了:您瞧您的诗就算洗掉了,可余光还能直射斗牛呢!
虽然是首诗,但是没办法,皇帝就爱听。朱元璋听了大喜,便将和尚释放了。
那庙里的和尚因为28字的诗,险些丧命,最后又因另一首诗捡了一条命。
语言是无形的武器,即使是高高在上的朱元璋,也抵抗不了奉承的话,但往往这些话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
生活中,我们既要学会表达,善于表达,也要学会分辨良言恶语,以免被蒙蔽,被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