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中国书法史》:五代杨凝式及其他书家


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讲“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经历了三唐的长期天下大统之后,中国进入长达七十多年的大分裂时期,即五代十国时期(907-979)。

(五代十国时期全图)
五代时期中原王朝断更迭,政治形势极不稳定,这是典型的“乱世”,我们知道,“乱世”是不利于艺术发展的。所以,五代时期书法史,我们需要提及的书法家是屈指可数的。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一作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或出郡望。唐哀帝相杨涉之子。自号癸巳人、杨虚白、希维居士、关西老农。因其后汉时任职太子少师,又称曰“杨少师”。又因佯狂(乱世文艺家常常佯狂以自保),时人称之“杨风子(亦有写作“杨疯子”的)”。

杨凝式画像)
杨凝式天祐二年(905)登进士第,后历任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官至左仆射,太子太保,显德元年(954)冬日卒于任上,赠太子太傅。杨凝式形貌寝陋,不能远视,但率性狂放,不拘小节,又以诗书寄情,吏隐如愚(他的“愚”是故意装出来的)。
杨凝式善书名高五代而声继三唐,为一时之杰。当时,释门与道家对其更见景仰,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卷一中记载杨凝式书法掌故:
杨少师凝式……能文工书,其笔力健,自成一家体……在洛多游僧寺道观,遇水石松竹清凉幽胜之地,必逍遥畅适,吟咏忘归,故寺观墙壁之上,笔迹多满,僧道等护而宝之。院僧有少师未留题咏之处,必先粉饰其壁,洁其下,俟其至。若入院见其壁上光洁可爱,即箕踞顾视,似若发狂,引笔挥洒,且吟且书,笔与神会,出其壁尽,方罢,略无倦怠之色。游客睹之,无不叹赏。故冯瀛王次子少吉尝于寺壁留题日:“少师真迹满僧居,只恐锺、王也不如。为报远公须爱惜,此书书后更无书。”进士安鸿渐题云:“端溪石砚宣城管,王屋松烟紫免毫。更得孤卿老书札,人间无此五般高。”
为了让他留墨题字,预先粉刷墙壁,写了字之后,又护而宝之,足见杨凝式在当世多么受欢迎
但即使他的书法被人珍爱,但五代之季,干戈繁多,已经不允许他从容铭石留迹,所以杨凝式书法存世者多为题名与手札,几乎不见有一石著录。宋代内府曾收有草书《古意帖》和行书《韭花帖》《乞花帖》三通。
苏轼评价他:“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言下之意,自颜真卿、柳公权没世以来,笔法衰绝,加上唐末的丧乱,人物凋落,至五代时,文采风流已经扫地殆尽,惟独只有杨凝式独留书史。
黄庭坚评价更高,他认为即使追寻自晋以来五百年书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之后书法超逸绝尘者,也惟有颜真卿杨凝式二人,他说:“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俗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遣其玄黄牝牡乃得之。”还有一首著名的诗: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这是说杨凝式书法,不像平常世人一样,只学到王羲之兰亭》的样貌,而杨凝式行书才是真正学到王羲之的神髓,得其精神下笔即得规矩
存世杨凝式书迹仅《韭花帖》《夏热帖》和《神仙起居法》三通(布丁又补《草堂跋》一种) 。
《韭花帖》,即宣和内府藏本之仅存者,风度凝远,萧散有致,直追晋唐气韵,宜其黄庭坚特有下笔便到乌丝栏”之评。如图:

(《韭花帖》)
《夏热帖》是草书,用笔沉着而不失潇洒,结字体势雄奇险崛,与他的楷书行书作品相比较,艺术风格迥异。惜过于糜烂,存字完者无多,至无法逐字译释。如图:

(《夏热帖》)
神仙起居法》则欹侧而寓谨严,如刘熙载《书概》所言:“机括本出于颜,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如图:

(《神仙起居法》)
关于杨凝式启功先生有诗赞为:“非狷非狂自一家,草堂夏热起龙蛇。壶公忽现容身地,方丈蓬山是韭花。”诗中提及的“草堂”指的是卢鸿草堂图后有杨书跋尾一段,一般认为,这也是杨凝式的真迹,启功先生认为其“天真烂漫,一气呵成,持比鲁公祭侄稿,竟无多让。”如图:

杨凝式草堂图跋局部
那么,我们现在能见的杨凝式书迹,合计总有四种了。
五代书家后世称述者,杨凝式之外,尚有王文秉,李鹗以及贯休三人。
王文秉,丹阳人出身江南刻石世家,南唐时见任左千牛卫兵曹参军。以小篆名世。李日华《紫桃轩又缀》有记:“南唐王文秉,工小篆,自号王逸老,欲与逸少相抗。”
李鹗,后唐四门博士,官至国子丞,以楷书名,宋赵明诚《金石录》收有其《后唐汾阳王真堂记》正书一石。朱关田先生称其楷书“虽见平俗,然所写欧体,殆为后世印刷宋体之滥觞,厥功不当抹煞。”宋体字其实源于这里。
贯休(832-912),俗姓姜氏,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七岁出家于本乡和安寺。《宣和书谱》卷十九称“作字尤奇崛,至草书益胜,崭峻之状,可以想见其人。喜书《千文》,世多传其本。虽不可以比迹智永,要自不凡。”
至于同时名书家徐铉,仕于南唐;王著,举于后蜀;郭忠恕,曾为后周书学博士,惟其显赫于宋代,此不详述。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