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中华文化的的源头,儒家、道家诸家皆以其为经典,数千年来,易经的思想已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血液里,对中华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所说的《周易》是不能完全代表《易经》的,《易经》是个大概念,也是一个统称,《周易》只是《易经》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易经》的最后一个版本。
我们知道,在上古时期,人文初祖伏羲创造了先天《易》,人们通常称之为先天八卦;此后神农氏创造了《连山易》;黄帝创造了《归藏易》;最后是《周易》,由周文王在《易经》八卦基础上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并对原图加以解释,形成卦辞、爻辞。那么,
周文王在位第50 年的时候,感觉来日无多。临终前,嘱儿子姬发于病榻前,敦敦训诫,史官记下了这段流传千古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秘笈,因是父子相传,故被后人称之为《保训(宝训)》。此段训诫,堪称《易经》核心。原文摘抄如下:
隹(惟)王五十年,不豫,恐坠保(宝)训……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昔微假《中》于河……乃归《中》于河……呜呼!发,敬哉!勿淫!”
中间一竖代表修道的行为准则。环状物代表人的双手,表示这双手牢牢地把握住“无为而无不为”这个天人合一的修道行为准则。修成此道者即为大德之人。何谓大德?孔子说:“位、名、禄、寿”是也。那四条柔美的飘带即是对此四德 的赞美。
为什么将这片区域称为中国而不叫东西南北国?这是因为《中》代表的《河图洛书》是超越时空、跨越国界、具备永恒魅力、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终极治世经典,这个终极经典就产生于华夏这片区域,因此,就把这片区域称为中国。这就是中国一词的来源。
《中庸》的解释。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原文对中庸的这样解释:"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是说,人皆有喜怒哀乐情绪,有而控之不发谓之中,发而能以“中”字节制谓之和。中的状态就是人的内心祥和、宁静、不受情绪的影响,这才是天下最高明的道,通此道者,一通百通,无所不通,修身则身正,齐家则家和,治国则国安。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即是合于至诚、至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并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古代先贤的理想境界,天是和美的天,人也像天那样和善美好,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中”所包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