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道德经》100句名言及思想智慧



老子简介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春秋时期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涵盖了宇宙观、认识观、人生观、方法论以及处世之学、用兵之道、治国之策等。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圣经》之外,被翻译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被奉为“万经之王”,是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

道德经》被列入教育部首次向全国小学发布阅读指导目录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不争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译文


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


水是生命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02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03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04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05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老子道德经》中的100句经典名言名句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不争。——道经.第八章

解释:至高的品性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德经.第四十一章

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非常大的器是不需要雕琢之工的;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

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德经.第六十四章

解释:做事情如果到结束时仍如开始时那么慎重,就不会失败的事了。

4.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经.第三十三章

解释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经.第五章

解释天地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6.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德经.第六十三章

解释: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

7.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8.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德经.第八十一章

解释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不会花言巧语,巧言善辩的人不一定善良。

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德经.第四十五章

解释:正直的人像屈服,灵巧的人像愚笨,有口才的人像迟钝,指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显露自己。

10.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德经.第六十三章

解释天下的难事都是容易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1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经.第二十五章

解释: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的原则是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依据,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1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德经.第五十六章

解释聪明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智者

1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德经.第四十二章

解释: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产生

14.圣人自知自见自爱不自贵。——德经.第七十二章

解释有道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

15.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德经.第四十三章

解释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驱使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16.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德经.第五十八章

解释: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1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德经.第三十八章

解释: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

18.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道经.第十九章

解释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1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道经.第九章

解释: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20.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道经.第十六章

解释: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

21.天地不能久,而况於人乎?——道经.第二十三章

解释天地变化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

2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德经.第六十三章

解释:以无为态度有所作为,以不滋事方法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

23.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德经.第四十一章

解释: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

2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道经.第二十二章

解释: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

25.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德经.第七十九章

解释上天的运动变化规律不分亲疏,经常眷顾善于顺应天道的人。

26.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德经.第八十一章

解释自然规律是让万事万物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2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德经.第六十四章

解释: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出来的。

28.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道经.第二十四章

解释: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众人之长。

2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德经.第四十五章

解释: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不会穷尽的。

30.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德经.第七十九章

解释: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

3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德经.第四十四章

解释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3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经.第二十三章

解释:狂风不会整天刮,暴雨也有终止的时候

3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德经.第六十三章

解释处理问题要从容易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3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道经.第四章

解释: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35.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德经.第八十一章

解释智者专精少数方面知识不算广博;而研究太多领域的人不可能达到智者程度

3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德经.第八十一章

解释: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37.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德经.第四十五章

解释: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3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经.第一章

解释:道这种东西是不可以语言表述的,如果能用语言表述出来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如果道这种东西要是可以命名的话,那么他也就不是最初的道了。

39.治大国,若烹小鲜。——德经.第六十章

解释治理国家,与烹煎小鱼儿的手法是一样的,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折腾

4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德经.第七十四章

解释人民不畏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

41.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德经.第七十三章

解释自然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42.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道经.第二十章

解释世人都自认为自己很聪明,做的事很对,我却独自认识到我的愚笨和无知。

43.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德经.第六十三章

解释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44.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经.第七章

解释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的生死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45.人者智,自知者明。——道经.第三十三章

解释: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明悟通达。

46.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道经.第二十八章

解释: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47.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经.第十四章

解释: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

48.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德经.第八十一章

解释圣人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49.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经.第三十三章

解释: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50.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德经.第六十二章

解释: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勉励他人。

5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德经.第四十八章

解释: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

52.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德经.第四十七章

解释:他经历的越多,就越发能知道自己所掌握知识越少。

5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道经.第二十四章

解释:固持己见而不兼听众人不容明白事理;自以为是而以他人为非者,众人不彰其名。

54.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经.第十章

解释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55.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经.第七章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自然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5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德经.第六十四章

解释: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极高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出来的。

5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经.第二十二章

解释:不置身其中方能观察事物全貌;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而能得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58.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德经.第七十六章

解释:坚强与死是同类的,柔弱与生是同类的。

59.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德经第七十六章

解释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粗壮就会遭到砍伐。凡是坚强的往往处于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相反,柔弱的往往能处于优势

60.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德经.第四十一章

解释: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

61.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道经.第十一章

解释: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中空部分,才有房屋居住作用

62.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道经.第三十六章

解释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

63.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道经.第三十一章

解释: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使用东西,万不得已才使用它。

64.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德经.第四十九章

解释圣人没有固定不变意志而是百姓意志意志

65.知足之足,常足矣。——德经.第四十六章

解释知道欲望有度,不贪得无厌,才能保持恒久的满足

66.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德经.第五十七章

解释人民拥有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容易陷于混乱;人们学会技巧越多,新奇古怪的东西就会不断地制造出来

6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德经.第四十六章

解释:最大的祸害莫过于满足,最大的过失莫过于贪得无厌。

6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经.第十二章

解释: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6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德经.第八十一章

解释: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70.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道经.第三十三章

解释: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71.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德经.第四十四章

解释: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7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德经.第四十一章

解释: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不以为然。

73.天之道,损有餘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餘。——德经.第七十七章

解释自然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法则不是这样,要剥夺不足的用来奉养有余的人。

74.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德经.第四十三章

解释:“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75.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道经.第三十二章

解释天地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

76.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德经.第六十五章

解释:民众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统治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幸福

7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经.第六章

解释: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78.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经.第二十九章

解释:用强力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

79.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道经.第三十二章

解释:“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8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德经.第七十章

解释: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

81.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经.第三十章

解释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

82.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经.第十三章

解释: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经.第十四章

解释: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8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经.第十九章

解释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

84.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德经.第四十六章

解释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

85.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德经.第六十四章

解释有所作为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86.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经.第二章

解释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87.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经.第十一章

解释: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88.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德经.第四十章

解释:道的运行方法是以柔弱胜刚强;道的运行规律是总是往相反方向运动。

89.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德经.第八十章

解释: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90.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德经.第六十四章

91.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经.第二十九章

解释天下人民是神圣的,不能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

92.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德经.第六十四章

解释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93.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德经.第七十一章

解释知道自己还有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9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道经.第十七章

解释:最好的统治者,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95.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德经.第四十四章

解释: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96.功遂身退,天之道。——道经.第九章

解释: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道理

97.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经.第二章

解释: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98.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道经.第二十二章

解释: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长久。

99.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德经.第六十二章

解释: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勉励他人。

老子100句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6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啬。

69.治大国,若烹小鲜。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7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7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7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7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天下先。

79.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8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1.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86.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8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8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不知,莫能行。

96.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9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智慧



一、无为而治

二、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三、不进寸而退尺

四、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五、治大国如烹小鲜

六、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七、治人事天,莫若啬

八、道可道,非常道

九、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十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十二、为之于未有

十三、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十四、强行者有志

十五、处其厚,不居其薄

十六、曲则全,枉则直

十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十八、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十九、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二十、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二十一、无之以为

二十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二十三、慈、俭、不敢天下

二十四、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二十五、祸兮福之所倚

二十六、不居功,功自言

二十七、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二十八、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二十九、人者智,自知者明

三十、水善利万物不争

三十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三十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三十三、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三十四、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思想



修身方面老子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