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牟宗三认为,儒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先秦儒家开始,发展到东汉末年,两汉的经学是继承先秦儒家的学术而往前进的表现。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的弯路,宋明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个时期的重心在儒家的内圣方面。而20世纪以后的儒学发展,则是第三期,其责任是要开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新外王。
作为儒学第一阶段的代表,孟子明确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仰之情“乃所愿,则学孔子也。”称“孔子之谓集大成”。西汉的司马迁在所著《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都对孔子及其思想表示出极高的尊崇。
到了儒学第二阶段,儒者对孔子、对《论语》的推崇达到了新的高度。宋儒程子认为“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这种对《论语》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程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儒学第三阶段中,熊十力、牟宗三、梁漱溟、徐复观等大家纷纷对《论语》进行深入研究。熊十力说:“细玩《论语》,则知圣贤日用间,只是一直流行,一切无有忽略。”牟宗三认为:“一个民族尊崇他的圣人是应该的。儒学不能看成是个人的思想理论,孔孟不能看成是诸子百家之一。”徐复观讲道:“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孔子是由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而奠定儒学的基础,《论语》是研究孔子的最可信的材料,这是得到许多人所共许的。”这些大家的推崇,不仅体现了《论语》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展示了孔子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近现代以来,众多学者和名家也纷纷表达对《论语》的推崇。叶嘉莹教授表示《论语》是她小时候开蒙读的第一本书,她的一生都深受其影响。她认为如果没有孔子的《论语》流传下来,那人生将是一片黑暗。《论语》给读书人带来了很多启发、指示和引导,因此她对孔子一直非常尊仰。
曾仕强教授多次强调人生必读《论语》,孩子要从小背诵《论语》。他认为《论语》是智慧之书,让孩子读《论语》,不管是否理解都没有关系,将来长大以后慢慢的去悟。《论语》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智慧,孩子背诵、学习、实践其中的道理,将来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鲍鹏山教授也指出,《论语》是中国人的必读书,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他认为,读《论语》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应对人生。人生的困惑需要古圣先贤给我们以指引,而《论语》正是这样一本可以指引我们前行的经典之作。
杜维明教授则从文明对话的角度,阐述了儒家做人的道理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公民的共通语言。他认为,《论语》作为为己之学,追求的是自我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不仅在文化思想上,《论语》的影响力还深入到教育实践中,以复旦大学为例,其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便来源于《论语》。这一校训体现了复旦大学对学术的追求和对品德的要求,也反映了《论语》在教育领域中的深远影响。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杨立华教授《论语》系列课广受好评,他说,《论语》一书丰富、朴素而具体,其中的议论并不超出日常生活的范围,但又自有人伦日用所不能穷尽的思致。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使得《论语》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现代社会的人们产生共鸣。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论语》都能够为我们提供智慧和启示。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论语》不仅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从文化、教育还是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论语》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论语》的学习和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其中的智慧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