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庄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庄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庄子生在战国年间,名周,司马迁在《史记》里说他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庄子相当受一些国学大师推崇,有国学大师甚至说直至现在,每一个知识分子,每一个文学家,每一个思想家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那么,庄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千百年来会这么受人推崇呢?

影响非常广博的庄子,在他所生活的年代里,其实始终过着贫苦不堪的生活,曾经甚至做过漆园吏。所谓漆园吏,大致是保管一下漆器等物品,可能相当于现在的物资保管员。后来他连这个小官也懒得做,自去逍遥了。后来有很多君主希望召他为臣,庄子一概拒绝,并且举例说,这就像用来祭祀的牛,平常养尊处优,而到了要被杀的那一天,想当污泥里的猪都不可以庄子宁愿身处污浊,也不愿意昏君羁绊住手脚,所以选择终身不仕。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他的内心深处却满含着对天下苍生的悲哀和痛惜。清代学者胡文英在《庄子独见·庄子论略》中写道:“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冷眼看穿。”这样的描述对庄子是很合适的。

庄子对于生死个人莫能解的大难题,采取的是一种非常超然的态度,他认为生死乃是天地自然变化,生不足喜,死不足痛。他并不刻意地求生避死,而是勘破生死之念。他认为生和死都是自然的一种形式,所以不必过于迷恋生、过于恐惧死。

关于庄子的这一个观点,有个广为人知故事就是庄子妻子死后,庄子不但不哭泣,反而鼓盆而歌的故事庄子觉得人生中生和死都是自然事情,这当然超乎了一般的世态人情。好朋友惠子就不理解,责难他说:“她和你一起生活,生儿育女这么多年,你不哭,已很不对了,反而鼓盆(古人以盆作乐器)而歌,岂非有违人情?”庄子解释说:“她刚死去,我怎么能不感叹呢。但是推究起来人本就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骸,没有气。她在恍惚间变为气,气变为有形骸,形变为有生命,现在又变而为死,这种变化就像四季的运行一样,是自然而然地运行的。她现在已经安然息于天地之间,而我却哭哭啼啼,且认为这样是不通达天命的,所以就不哭了。”庄子笑谈死后之事,表现得非常旷达洒脱,生死对他来说只是事情发展的不同过程而已。

庄子对待生死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生命有一种平等感,生亦何哀死亦何惧,态度十分从容。可见这是一个大气庄雅之人。而他的这一特点也同样表现在他对于万物生命的一视同仁上。庄子说过:“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具体的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本性,但它们的自然本性却都体现无所不在的“道”,而从道来看,“万物皆一”,也就是万物都是差别的,无论是绝色西施,还是效颦东施,是杂草还是栋梁,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要理解万物的无差别,先来看看庄子所说的道在哪里。

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回答说:“无所不在。”东郭子说:“愿闻其详。”庄子回答说:“在那些蝼蚁出没的地方。”东郭子很吃惊:“为什么在那样的地方?”庄子说:“还在稻草中。”东郭子很纳闷:“这更不堪了。”庄子接着说:“在瓦砾之间。”东郭子说:“这比前面更甚了。”庄子又说:“也在粪坑里。”

东郭子被庄子弄糊涂了,庄子笑着告诉他:“你问的道的本质,我们每一个人

不能看到它真实的构成。但是它就好像在往下面的天体走,越往下走越到了一个肮脏境界就像猪圈一样。那里的生命像猪一样的一身泥一身水,肮脏不堪,但是每个人觉得挺好的境界。你所能做的就是不要拒绝道,因为所有的天体将无所逃避,都在道法的正法救度同化中。很多的道家真人几乎都为此而来道法存在都在其中,‘周、遍、咸’这三个字,名称不一样,但是含义一样,都是指的‘’”。

无所不在,所以庄子认为那些低级、卑下的东西里也存在着道。所以,道不是绝对化的,它存在于任何一个物里。所以,以道观之,万物皆一。“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是庄子名言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