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分类
人文
听书
话题
站长说
VIP
输入关键词
搜索
APP下载
|
在线客服
首页
分类
人文
听书
话题
站长说
ViP
导航菜单
首页
分类
人文
听书
话题
站长说
VIP
热门推荐
子分类01
子分类02
儒释道
催眠音乐
冥想静心解压
子分类02
生活智慧
传世经典
栏目分类
category
国学频道
donghua
AI听书
dongman
话题广场
Tag
余秋雨:王阳明的生命宣言
王
阳明
的最大
魅力
,
在于
把自己的哲思和
经历
,
变成
了一个
生命
宣言
。这个
生命
宣言
的主旨,是做一个有
良知
的
行动
者。在
王
阳明
看来,一个有
良知
的
行动
者,已经
不是
一般的
君子
,
而是
叩开了
圣人
之门。
王
阳明
的
影响
力之大,
令人
吃惊。
他有很多学生,后来还
分成
了不同的学派,其中有几位还颇为出名。这种
情况
,在其他
大学
者中
还能
约略
找到
几个。但是,下面的
情况
,
只能
属于
他一
个人
了——
明代
灭亡
后,
不止
一个
智者
说过:如果
王
阳明
还在
,这个
朝代
就
不会
这样了。
日本
著名
将军
东乡平
八郎
并
不是
学者
,却写了一条
终身
崇拜
王
阳明
的腰带,天天系在身上。
蒋介石
撤退到
台湾
,前思后想,把原来的草山改名为
阳明
山。
王
阳明
是我
家乡
余姚人,当地
恭敬
地重修了故居,
建立
了
纪念
馆。但是,
全国
凡是他
活动
过的
地方
,都在隆重
纪念
,而且发起了一次次“联动
纪念
”。
……
——这种盛况,完全超出了
人们
的正常
想象
。前不久我在电视上
看到
贵州
对他的
纪念
典礼,
参加
人数
之多,
延续
时间
之长,仪式
规模
之大,让我瞠目结舌。
当然,他是明代一位杰出的
哲学
家,但
中国
绝大多数民众历来对
哲学
家
兴趣
不大。
事实
上,除他之外也
没有
另外一位
哲学
家享此殊荣,包括远比他更
经典
、更重要的
老子
在内。很多
朋友
出于
对他的这种巨大
影响
力的好奇,去钻研一部部《
中国
哲学
史
》,仍然
没有
找到
原因
。
在
哲学
史上,他并
不是
横空
出世
的孤峰。他的一些基本
观念
,
并非
首创,例如比他早三百多年的陆九渊也曾有过深刻的论述。在宋
明理
学的
整体
流域
中,
还有
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朱熹
、薛瑄、胡居仁、陈献章等一座座夺
目的
航标。
总之,如果纯粹以
哲学
家的
身份
来衡量
王
阳明
,他就
不会
像现在这样耀眼。
而且,按照
学术
惯例,要安顿这样一个
哲学
家,一定还会
发现
他在某些
理论
范畴如心、理、意、物、事、无、本等
概念
上的不周全。
读者
如果
陷入
相关
的讨论,很快
就会
头昏脑涨。在头昏脑涨中,还怎么来崇拜他呢?
因此,
王
阳明
产生
如此巨大的
影响
,一定
还有
超越
哲学
史的
原因
。
有些
历史
学家
认为
,他善于打仗,
江西
平叛
,却又频遭冤屈,这个
经历
提高
了他的知名度。
当然,这些都很重要,也很
不容
易,但细算
起来
,他打的仗并不太大,他受的冤屈也不算太重。而且这些
事情
还不像歼灭外寇,勇抗巨奸那样简明通俗,
容易
让朝野激动。
我
认为
,
王
阳明
的最大
魅力
,
在于
把自己的哲思和
经历
,
变成
了一个
生命
宣言
。这个
生命
宣言
的主旨,是做一个有
良知
的
行动
者。
一般说来,多数
君子
并
不是
行动
者,多数
行动
者不
在乎
良知
。这两种偏侧,
中国
人早已看惯,却又无可
奈何
。突然有人断言,一
个人
的
生命
可以
克服这两种偏侧,
达到
两相完满,这就
不能
不让大家
精神
一振了。
而且,他
提出
的
行动
是重大
行动
,他
提出
的
良知
是普遍
良知
,两
方面
都巍然挺拔。他自己,又是一个重量级的
学者
兼重量级的
将军
,使这种断言
具有
了“
现身
说法
”的雄辩之力。
不仅如此,他还以一个
哲学
家的
分析
能力
和
概括
能力
,把这种断言付之于简洁
明了
的表达。于是,“断言”也就
变成
了“
宣言
”。
这既
不是
哲学
宣言
,也
不是
军事
宣言
,
而是
有关
如何
做人
的
宣言
,也
就是
人生
宣言
。这样的
人生
宣言
在
历史
上很少
出现
,当然会对
天下
君子
产生
巨大的
吸引
力。
在
王
阳明
看来,一个有
良知
的
行动
者,已经
不是
一般的
君子
,
而是
叩开了
圣人
之门。因此,这个
宣言
也就成了
入圣
的
宣言
。这一点,对于一切
成功
或
失败
的大
人物
,也都
形成
了强大的磁铁效应。
至此,我
可能
已经
实现
了自己的一个
心愿
,那
就是
解析
王
阳明
产生
巨大
影响
的主要
原因
。
接
下来
,
就要
具体论述他的
人生
宣言
了。
第一条:心即是理
不管
哲学
研究
者们怎么
分析
,我们从
人生
宣言
的
层面
,对这四个字有更广泛的
理解
。
天下
一切大
道理
,
只有
经过我们的心,
发自
我们的心,依凭我们的心,才站
得住
。无法由
人心
来
感受
、来意会、来
接受
的“理”,都
不是
真正的理,不
应该
存在
。因此
王
阳明
说,“心外无理”,“心即是理”,理是心的“条理”。
这一来,一切
传统
的、刻板的、空泛的、强加的大
道理
都
失去
了
权威
地位
,它们之中若有一些
片段
要想存活,那就必须经过心的测验和认领。
王
阳明
并不
反对
人类
社会
需要
普遍
道德
法则
,但是这种普遍
道德
法则
太
容易
被
统治
者、权势者歪曲、改写、裁切了。即使
保持
了一些
经典
话语,也
容易
因他们而僵化、衰老、朽残。因此,他把
道德
法则
引向
内心
,
成为
内在
法则
,让心尺来衡量,让心筛来过滤,让心防来剔除,让心泉来灌溉。对理是这样,对事
也是
这样。
他
所说
的“心”,既是
个人
之心,
也是
众人
之心。他
认为
由
天下
之心所捧持的理,
才是
天理。
有人一定会说,把一切归于一心,是
不是
把
世界
缩小了?
其实
,这恰恰是把
人心
大
大开
拓了。把天理
大道
、
万事
万物
都
装进
心里,这就
出现
了一个
无所
不能
、无远弗届的伟大
圣人
的心襟。
试想,如果理在心外,
人们
要逐一领教
物理
、学理、
地理
、生理、兵理、文理,在短短
一生
中,那又怎么轮得
过来
,怎么能
成为
王
阳明
这样
没有
进过任何
专业
学校
却能
事事
精通
的全才?
在
江西
平叛
时,那么多军情、
地形
、火器、补给、车马、船载等等
专业
需求
日夜涌来,而
兵法
、韬略、舆情、朝规、军令又必须时时取用,他
只有
把
内心
当作一个无限量的仓库,
才能
应付裕如。查什么书?问什么人?都
来不及
,也
没有
用,唯一的办法,从心里找活路。
于是,像
奇迹
一般,百理皆通,全盘皆活。百理在何处相通?在心间。
由此
可见
,“心即是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
人生
宣言
。依凭着这样的
人生
宣言
,我们
看到
,一批批“有心人”
离开
了空洞的教条,去
从事
一些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入心”的
事情
。
第二条:致
良知
心,为什么
能够
成为
百理
万事
的
出发
点?因为它埋
藏着
良知
。
良知
,是人之
为人
、
与生俱来
的
道德
意识
,不学、不虑就已
存在
。
良知
主要
表现
为一种
直觉
的
是非
判断
和由此
产生
的好恶之心。
王
阳明
还
认为
,他
所说
的
良知
很大,
没有
时空
限制
。他说——
自
圣人
以至
凡人
,自一人之心以达
四海
之远,自
千古
之前以至于万代之后,
无所
不同。是
良知
也者,是
所谓
天下
之大本也。(《书朱守谐卷》)
把
超越
时空
、
超越
不
同人
群的
道德
原则
,看成是“
天下
之大本”,这很
符合
康德和
世界
上很多高层
思想
家的
论断
。所不同的是,“
良知
”的学说
包含
着“
与生俱来
”的性质,因此
也是
对
人性
的最高
肯定
。
良知
藏在心底,“
天下
之大本”藏在心底,而且藏在一切人的心底,藏在“自
圣人
以至
凡人
”的心底。这种
思维
高度
,让我们
产生
三种乐观:一是对
人类
整体
的乐观,二是对
道德
原则
的乐观,三是对个
人心
力的乐观。
把这三种乐观连
在一起
,也就
形成
了以
个人
之心来普及
天下
良知
的信心。
把“致
良知
”
作为
目标
的
君子
,
遇到
困难
就
不会
怨天尤人,而只会
觉得
自己致
良知
的
功夫
尚未
达到
,
才会
出现
种种负面
现象
。负面越大,
责任
越重。这样,他一定是一个因善良而乐观,为善良而
负责
的人。
在这个
问题
上,
王
阳明
曾经在天泉桥上
概括
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
恶意
之动。知善知恶是
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从浑然无染的本体
出发
,
进入
“有善有恶”、“知善知恶”的
人生
,然后
就要
凭着
良知
来规范
事物
(格物)了,这就必须让自己
成为
一个
行动
者。于是,有了
人生
宣言
的第三条。
第三条:知行
合一
与一般
君子
不同,
王
阳明
完全不讨论“知”和“行”谁先谁后、谁重谁轻、谁主谁次、谁本谁末的
问题
,而
只是
一个劲儿呼吁:
行动
,
行动
,
行动
!
他
认为
,“知”和“行”并
不
存在
彼此独立的
关系
,
而是
两者本为一体,
不可
割裂。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未有
知而
不能
行者
,知而不行
只是
未知
”。
对这个
判断
,我
需要
略作
解释
。
“
未有
知而
不能
行者
”。我们在
日常
工作
中总是说:“我
知道
事情
该那样办,但是行不通。”
王
阳明
说,既然行不通,就
证明
你
不知
道
事情
该怎么办。
因此,在
王
阳明
那儿,能
不能
行得通,是
判断
“知否”的基本
标准
。他本人在似乎完全办
不到
的
情况
下办成了那么多事,
就是
不受
预定的“知”所束缚,只把
眼睛
盯住“行”的前沿,“行”的
状态
。他
认为
,“行”是唯一的发言者。
王
阳明
不仅
没有
给那些
不准
备付之于行的“知”留
出空
间,而且也
没有
给那些在“行”之前过于扬扬
自得
的“知”让出
地位
。这让我们颇感痛快,因为平日
见到
的大言不惭的
策划
、顾问、研讨、
方案
实在太多,
见到
的慷慨激昂的会议、
报告
、演讲、文件更多得无可
计算
。有的
官员
也在
批评
“文山会海”、“空谈
误国
”,但
批评
仍然是以会议的
方式
进行
的,会议中讨论空谈之过,使空谈又
增加
了一成。
其实
大家也在心中暗想:既然你们“知”之甚多,为何
不能
“行”之一二?
王
阳明
先生
让大家
明白
,他们无行,只因为他们无知;他们未行,只因为他们
未知
。
为此,我曾斩钉截铁地告诫学生:千万
不要
听那些“
文艺
评论
家”的片言只语。转头我又会质询那些“
文艺
评论
家”,你们从来连一篇
小说
也
没有
写过,连一篇
散文
也
没有
写过,连一首诗也
没有
写过,何以来谈论如何
创作
?如果你们还想问津
文艺
,那就
动手
吧,先
创作
几句短诗也好。
一定有人
怀疑
:重在
行动
,那么由谁
指引
?前面说了,由
内心
指引
,由
良知
指引
。这
内心
,足以包罗
世界
,这
良知
,足以接通
天下
。因此,完全
可以
放手
行动
,不必丝毫犹豫。
说了这三点,我们
是否
已经大致
了解
一个有
良知
的
行动
者的
生命
宣言
?与一般的
哲学
观点
不同,这三点,都有一个明确的主体:我的
内心
、我的
良知
、我的
行动
。
这个
稳定
的主体,就
组合
成了一个中心课题:我该如何度过
人生
?这个课题,当然能
吸引
一切人。
王
阳明
既
提出
了
问题
,又提供了
答案
,
不能
不让
人心
动。
因此,
王
阳明
的
影响
力,还会
延续
百年、千年。
虽然意蕴丰厚,但
王
阳明
的
词句
却是那么简洁:“心即是理”、“致
良知
”、“知行
合一
”,一共才十一个
汉字
。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