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儒学里的“礼”和“仁”到底是什么


儒家——入世的思想,实用主义哲学

儒家思想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季羡林先生说,儒家集中在现实人生,而宇宙之外的东西就暂且不论了,

既然是实现人生,故而儒家对于社会人群,与人间现实世事,就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即建立长治久安,达到天下太平的局面。以孔、孟为代表儒家希望仁义为教化,建立一个比现实更好的世界。所以,儒家本身是一种实现人生大道,而不是被某些人断章取义地理解的功利之道。我们要了解儒家思想精髓了解这种文化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了解这种文化历史变迁中的发展,我们就能体会儒家思想带给我们的伟大能量

儒学里的“礼”和“仁”到底是什么

李零先生北大研究孔子的著名教授,他曾经说过,儒家学说是在“周礼”的基础形成的。孔子一生都主张恢复周礼,他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

“周礼”就是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制度,儒学核心是礼和仁的思想。那到底什么是“礼”,什么又是“仁”呢?

所谓礼,就是“君君、臣臣、父子、子子”的等级。《礼记·坊记》曰:“子云: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子云: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儒家所说的礼,与周礼中的宗法制度一样,也是一种标志尊卑贵贱身份等级的制度。

随着时代发展,礼的外在表现如礼节、礼仪等在不断发生变化,那礼的核心意义竟是什么呢?一般说来,礼的核心意义不会随着时代发展过时,水远是我们现代人所应当继承传统价值观念

如果说“礼”是行动准则的话,那么“仁”的概念就是人的德行标准。“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意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道德境界孔子一直以来都是如此认为,他第一个把整体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学里,儒学德行之学,仁就是核心仁是人类最真实的情感,又有理性的普遍形式,我们称之为情感理性。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仁的体现是“爱物”“万物一体",这是中国古代的深层生态学。就人与自然关系而言,一切取决于人类活动提高人的德行转变人类生存方式,培养仁德,提高心灵境界,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根据和根本保证

社会政治层面,仁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形成以“仁民”为核心社会政治伦理,其深层意蕴是以人为目的,而不是将人视为实现其他目的工具。仁是人的理性自觉。仁表现家庭关系中,就是亲情。家庭亲情不仅使人情感得到安慰,而且是人类幸福源泉

故而儒学核心是仁,内涵是仁,以礼而达仁,礼是体现仁的法则

所以,孔子才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固然不同的弟子问仁,孔子有所答,但其中贯穿的核心原则即是亲亲,唯亲亲,方能“由近及远”,“由己及人”“己达而达人”,礼所体现法则即是亲亲,从而亲疏别、差等序,即仁的法则。同时,“人而不仁,如礼何?”也说明“仁”和“礼”的关系,若无仁心,礼也只是形式而已。所以,大学的次序,在格物致知后,必定首先强调诚意、正心。这是一种由内而养外,由外而体内的行为思维模式

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仁”就是做正确的事。论语》第四章中,“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孔子说:“人的过错,各有其原因。审视自己的过错,就知道什么是仁了!”)为什么审视自己的过错就了解仁了呢?过错是人所做的错误的事,了解这些错误缘由,就知道如何做正确的事,也就是知道仁了。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