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读《庄子》见自己,见天地,见万物——“闻鸡起读”学友笔记(三)


论语先生”王福琪老师


一位经典文化研习者、守望者

一位经典教育的倡导者、推动

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副秘书长、河南儒学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经典教育委员会主任、河南文化艺术中心民生大讲堂客座教授、《中华经典》丛书编辑、《论语》千校万里行”和“徒步夫子路”发起人、国学经典师资班首创者、“闻鸡起读晨读会”创建者、万人读《论语活动策划和领读人。近年来,他主讲了《家风家训家道》、《经典智慧与书香之家》、《我的经典教育情怀》、《走近弟子规》、《人生五福》、《论语十讲》、《论语对我的人生启迪》等系列课程,在全国各地巡讲近千余场,他践行圣贤之道,对大众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从论语孟子庄子
——浅论血肉之身、义理之身、性灵之身
老师讲义
?血肉之身(依依脆柳)
?义理之身(峨峨高山
?性灵之身(悠悠白云)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篇》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 · 尽心上 》
★《庄子 天下》: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了凡四训(第四卷)
?血肉之身:特指一般的凡夫俗子的血肉之躯,身体是主体!
?义理之身:特指正义的精神精神是主体!
?性灵之身: 特指自由的生命天地是主体!
《了凡四训》中说: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斬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既此便是实学。就是至理名言
凡夫俗子之身,不能脱俗。除了吃饱穿暖,有乐有玩的就足够,没有大的理想梦想,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肉身而活,碌碌无为最后一事无成。
比如,我们没有学习修正自己之前就是整天无所事事行尸走肉,为一堆肉肉的生命而活,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混混沌沌,混日子,这就是凡夫俗子的血肉之身。
通过学习成长提升自己以后,就是在为自己的思想灵魂生命而活了。
除了吃穿,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去做,修正自己,帮人助人爱人,做一个有正知正见无私利他的真正的善良人,这就是我们的义理之身。
?义理之身就像一轮太阳一样,会发光发热,照亮他人也能温暖自己。
因此,我们一定要做一个义理之身的人,发光发热,照亮他人也温暖着自己。
不做只为吃穿享乐,碌碌无为混吃等死,被金钱名利沦为奴隶小我之人。
?血肉之身,是父母天赋予的
?义理之身,是老师圣贤赋予的
?血肉之身和自己同命,
?义理之身和上天同命。
例如:某人自然条件好,长得俊美,但是没有义理之身,到三,四十岁之后,躯体开始衰老。有些人的面相变得很丑陋,好看的人也变得难看。有些人,四十岁之后,这个眉目啊,这个长相,反倒平和了,柔软了,而不是显得那么声色俱厉。
古人讲:"修行深处意气平",说话心平气和,不跟人争斗,不跟人声色俱厉。从道上去说话
譬如: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远之则有望,近之也不厌"。
远处呢,老想看看他,靠近他的时候没有厌倦的神情。情绪平和,说话辞达而已矣。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此至诚所以格天也。”这有一个典故。汉朝名将李广,有一次行军时,路边草很深,草里面有一块大石头,他看错了,以为是一只老虎。他拔弓箭射它,用的力很猛,箭射去插得很深。下马一看是一块石头,自己也很惊讶!想:“我的力量这么大,箭能插得这么深!”再射一次就射不进去了,才知是“精诚所至”。正像罗什大师七岁时举大铁钵一样,没有心、没有念头时把它举起来。再一想:“我人这么小怎么能举得动?”再举就举不动了。李广石头当成一只老虎不知道它是石头知道以后箭再也射不进去了。这是比喻个人以真诚之心,真诚没有妄念,所以金石为开。
由这两则小故事也能证实《华严经》讲的“事事无碍”。事事无碍是心地清净到相当程度,才没有妨碍;如果心不清净,事事都有障碍,所以触事成障。心地清净就没有障碍了。
?我们这身血肉之躯,是不足依赖的,因为他是五蕴和合而成的,因而是无自性的,变幻无常的,而且因为这身血肉之躯,导致了众多的疾病和苦恼,所以一切明智之士,都不注重这血肉之身。
此血肉之身,犹如泡沫,不可搓摩,不会长久存在
此血肉之身,犹如阳焰,是沙漠中渴极欲饮者所产生的幻觉;
此血肉之身,有如芭蕉之干,是没有坚固的实体的;
此血肉之身,犹如幻影,因为无名颠倒产生的幻相;
此血肉之身,有如梦镜像,是虚妄意识产物
此血肉之身,犹如影像,是过去业缘所感之果;
此血肉之身,犹如空中回荡的音响,是各种条件凑合在一起产物
此血肉之身,犹如浮云,瞬间即随风飘逝;此血肉之身,犹如闪电,一闪即逝;
此血肉之身,既无主宰,也无自性,既无寿命,也无定体,是地水火风四大临时寄居之所,并无固定的实体
此血肉之身是空无自性的,没有一个真我,其所属的一切也不复存在
此血肉之身是不具知觉灵性的,犹如草木瓦砾;
此血肉之身,是不具有自主性的,只会像落叶一样随风飘转;
此血肉之身,是污秽不净的,犹如一个臭皮囊,充满恶臭;
此血肉之身,是虚假不实的,虽然每天都给他饮食沐浴,但终归是要死灭的;
此血肉之身,是诸多灾祸根源,病痛苦恼都是由它产生
此血肉之身如丘之将颓、井之将枯,总有一天会衰老的;
此血肉之身是毫无定性的,终有一天是要走向死亡的;
此血肉之身有如毒蛇,有如怨贼,犹如空荡荡的聚落,没有自己恒常不变实体而是有五蕴、六入、十八界共同组合而成假象幻影
道德经》:“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二,义理之身
1.《论语》中的义理之身: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孟子》中的义理之身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盱xū坛直诠》
(罗近溪)又嘱儒曰:“不肖幼学时与族兄问一亲长疾。此亲长亦有些志况,颇饶富,凡事如意。逮问疾时,疾已亟。见予弟兄,数叹气。
归途,谓族兄曰:‘某俱如意,胡为数叹气?兄试谓我兄弟读书而及第,仕宦而作相,临终还有气叹否?’兄曰:‘诚恐不免。’予曰:‘如此,我辈须寻个不叹气的事做。’予于斯时,便立定志了。吾子勉之。”
译文:(罗近溪)又嘱咐曹胤儒说:“我(罗近溪)小时候和族兄一起去问候生病中的一位亲戚长辈。这位亲戚长辈也有一些志向,有不少钱财凡事如意。等到去问候疾病时候疾病发展迅速。见到我们兄弟俩,多次叹气。我们探完病回去的路上,我对族兄说:‘这位长辈人生中大多数如意顺心,为什么会生病时候不住叹气?哥哥说说我们兄弟读书做官,当官做到丞相手握第一等权柄,到临终时候能够不叹气吗?’哥哥说:‘这恐怕避免不了。’我说:‘这样,我们必须要找一个让自己一辈子不叹气的事做。’我在那个时候就立定志向。希望你(曹胤儒)能够警戒勉励。”
★【启迪】:四十岁以后养生关键
心即理,义即天。改变命运改变自己的内心,把假心私欲心改过来,让与天相映照的那个真心透亮起来看看天地万物吧,一草一木,一尘一沙,它们都是无私为众生的。唯有我们只懂得为自己活,活得孤独可怜迷茫冷漠,好像占有了一切,其实什么都不是自己的。
生长义理身,就从我们最容易做的养生做起。义理是身体最好的滋养,人到四五十岁气血就不足了, 只靠营养气血推不动了。用义理滋养身心,精气神就足,让我们格心改过,善待一切,浩然正气足了,以气养生,活得健康快乐了,心态好了,运气也就起来了。义理之身有了这个正气,再修般若天心,人生一片光明

庄子
?在哲学上,不仅仅有唯心主义的虚无之道,有时还赋予其某些物质性,带有唯物主义色彩
?在政治上时而主张绝对的无为,时而主张在上者无为而在下者有为;
?在处世态度上,时而宣扬混世,时而赞成避世;
?在人生观上,时而提倡寡欲,时而鼓吹纵欲;
?在对待其他学派的态度上,时而坚持混合齐同,时而针锋相对
?从全书总体说,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相对主义循环论、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无为政治主张、虚无的人生哲学构成庄子学派的基本倾向。
同时,书中也有不少辩证的因素,尤其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批判,不遗余力,十分深刻。

逍遥游》核心到底讲啥?
逍遥游》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知”与“大知”的区别;又通过朝菌与大椿的对比,阐述了“大年”与“小年”的区别。在此基础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的“大用”才能逍遥”。杜甫《古柏行》说:“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2024年6月20日“闻鸡起读”晨读会《庄子?逍遥游》
老师精彩讲解摘录
因为庄子文本的信息量及语言跳跃性都很大,意象比较多,比喻也比较多,所以读庄子最大的障碍是感觉有些乱,需要理一理。实际上段落之间都有分明的层次,每段都有核心思想
翻译庄字文本的时候直译无法译出语言之美,意译更生动,更多姿多彩。今天早上重点画一画两千多年来被人们传诵的富有哲理的佳句。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里举蜩与学鸠的例子,与鲲鹏比起来就是小知。形容个人见识短浅。成语“夏虫不可语冰”就是这个意思讽刺那些没有见识,没有阅历的人。如果我们不好好读书,囿于己见,我们都是夏虫。庄子讽刺的这些实际上在我们身上都有。在读书时候不能文字读死了,要明白揭露的是什么。读庄子读出我们自己。庄子语言犀利,入木三分,要么嘲笑人生的盲目与浅薄,要么嘲笑整个社会不懂自然之道,不懂天道庄子是在大声疾呼,让人们回归到无知无欲无求的最初始的状态。“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到那个时代人们是多么幸福自由,“鼓腹而歌”,简单并快乐。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意思是整个社会都在赞誉他,他也不会感到需要再努力;整个社会都在非难、打击他,他也不会沮丧。这是真正的文化自信,他不会受到外界影响,能分辨荣辱的限度。仅此而已。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三个无很难做到智者做到无所待,无所凭借。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成语“越俎代庖”就出自这里。这里说的意思是一个人物质需求竟是有限的,超过了自己正常的需求就是欲望,是有害的。要弄清楚什么是正常的、正当的需求
比如吃好饭,睡好觉就是人们最正常的需求庄子不是否定仁义礼智信,而是看到仁义理智信被人扭曲,被人歪用,所以站出来呼吁人们回到基础的、最本真的状态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几句描绘出了一个与众不同,不食人间烟火神人形象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
这里说的是每个人都有认知的盲区,思想智慧都有盲区。如果不读书不走更多的路,盲区就会很大。
“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几句话写出了这个人超脱修养很高,他不想管天下事,他只想做好自己,境界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今天早上把庄子金句梳理一下,希望大家能记住这些金句,能记住金句背后揭示道理庄子目光犀利。内容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希望大家多读书,多体会,多传播
南阳分会李迎钦老师整理

2024年6月21日“闻鸡起读”晨读会
老师庄子·逍遥游 》讲解摘录
1.《逍遥游》为道家经典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篇主题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2.《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智者察同,愚者察异。”一个高智慧的人往往从复杂的事物中、从反反复复的世界看到相同的东西;而一个愚笨的、智力低下的人只看到世界没有统一性乱七八糟的,没有看到事物的共同点。
3.《庄子·逍遥游》给我们最大启发是:我们要从生活中跳出来,要站在很高的位置看待生命对待人生
鲲鹏的高度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真正的逍遥不是鲲鹏,不是蜩与学鸠,更不是朝菌与列子,真正的逍遥是藐姑射山上的神人
庄子·逍遥游 》用了这么多的意象,这么多的比喻说明人生要无待,“待”是凭借、依赖。如果我们人生有了凭借、依赖,就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庄子追求的是人生精神上的自由,庄子认为人生的痛苦就是精神的苦闷。
读书意义摆脱精神上的苦闷,不为钱、不为名和利、甚至不为成功,如果有所还是有所待、有所依赖读书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读书绝对的自由。

4.《逍遥游》的核心到底讲啥?
逍遥游》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知”与“大知”的区别;又通过朝菌与大椿的对比,阐述了“大年”与“小年”的区别。在此基础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的“大用”才能逍遥”。杜甫《古柏行》说:“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达生”就是通达我们的生命庄子看到人生的种种限制和不自由,才创作了《庄子·逍遥游 》。
5.现在社会中有很多人投机钻营、热衷名利,实际上追求的是小用,最终坏了社会的风气,也害了自己。
漯河分会王平老师整理

2024年6月23日“闻鸡起读”晨读会
老师讲解庄子?齐物论》精彩摘录
“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怒:发出。风是从不同窍穴发出的,风有这么多的声音,是不是因为遇到的障碍物不同?但风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按自己的本性发出的。
齐物论》分七大段,似乎比《逍遥游》更难以理解庄子做了种种的剖析辩论。《齐物论》可分为“齐物”和“齐论”两部分,齐物是指万事万物虽然看起来千差万别,纷繁复杂,但本质都是混一的,统一的,都是相齐的。“齐论”这么多观点,言论,思想等看起来千差万别,但背景、实质没有区别差异
庄子最有名的一句话是“通天下一气耳”。万事万物因气聚而生,因气散而死,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有看得见,摸得着,形而下的东西都是道化生的。道无形,无声,无臭,看不见,摸不着。道降一步为气,气无形,若有若无。气降一步为德。气可化于万物,德是有形的。德称为德性。人和树木,万事万物都一样,万事万物根本是道,总的开关叫道。
举例(一)儒家道家?墨子、老子言论虽然不同,但都在说明这个世界解释这个世界愿望是让社会更加的和谐,让人生更加美好,让生命更长远,他们的初心是一样的。
庄子儒家否定那么多,对孔子百般讽刺庄子的眼是冷的,但心是热的。老子虽然说无为,但当他隐居的时候留下了5000年的《道德经》,也是因为他忘不了尘世忘不了天下的人,他们的思想是齐的。
总之,“齐物论”和“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主干。“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我,无待的超然是逍遥游的思想,统一、混一的观念,言论、万物都是相齐的,是《齐物论》的思想
(二)井有井水,河有河水,池塘有水,湖泊中有水,但他们的本质相同。不能因为你是井水,我是河水,便井水不犯河水。世界上有很多河流,有的向东流,有的向西流,有的向南流,有的向北流,但这些东西南北的水最后都要注入大海海洋又是相通的。往东流的水不能指责向西流的水。我们用统一性,汇一性而模糊了水的方向性。它们的方向虽然有差异,但都是H?O,最终都要汇到大海实质是一样的。
黄帝内经》上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我们的观点没有绝对的正确与不正确,只有立场角度的不同。尽管有对立,最终会向对方转化一方攻击一方是不对的,就像冬天不能指责夏天为什么那么热。
在第65页,庄子把“窍穴”打了那么多比方,是为了说明大风都是一样的,之所以发出声音千差万别,是因为各种窍穴都按照自己的大小本性发出声音不同,“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地籁不同,而天籁相同。
人们的职业岗位不同,有的位置高,有的位置低,贡献有大有小,但都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没什么不同。按照齐物论观点,人是相齐的,生和死也是相同的。方生方死,人生下来,忙忙这忙忙那,最终都要走向死亡,还认为自己活的很有价值。“岂不大哀乎?”这不是很悲哀吗?庄子的这种冷思考,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忙忙碌碌的一生到底为了什么?我们没有出来人生人生真的有价值意义吗?
前两天去了日照,现在在台儿庄。一个人坐在海边,坐在礁石上,看海天一色,能让我们思考很多东西。如果不到大海边,就感受不到万宗归海,世上所有的河流最后都归于大海,化而为一。“无风三尺浪”,感觉身边没有一丝风,但汹涌的大海就有那么大的能量,让人想到“夫积水也不厚,负大舟也无力”,感受天地的伟大,感受自然力量不可想象的。
我们人生高度境界取决于读了多少该读的书,走了多少该走的路,见了多少该见的人。我们读书很重要,但出去走走也很重要,如果认为这句话道理就要践行。如果有可能建议我们的学友每年都要拜见一大师级的人物,我们读了那么多的书,活了几十年,有时还不如大师级的人物给我们点拨几句。由知到行,来丰富我们的经历;由静到动,真正让自己的人生拓宽,否则会拘泥于日常的所见所闻,让自己和社会分别开来。慢慢就有小知与大知的区别,小年与大年区别。总之,人生高度境界取决于所读的书,所走的路和所见的人。
过几天打算离开大海去茫茫的黄土高高原核心地带——甘肃北部庆阳市,这里是歧伯的故乡,是周朝的发源地,想探寻黄帝内经》是如何在那里诞生的,周朝八百年的基业是如何兴建的。
齐物论》和《逍遥游》是庄子思想核心体系,不同的思想、言论、主义都是为了人类的美好,既然有那么多的思想言论都是价值的。我们就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南阳分会刘婷老师整理

2024年6月24日“闻鸡起读”晨读会
老师庄子?齐物论》精彩讲解摘录
齐物论之说。
1.齐物论主要讲两点:齐物、齐论。
2.关于万物相齐的言论、辩论
我们倾向于第一种说法,齐物和齐论。不同的观点、言论最终发生都是一样的。
讲解齐物论》前两章。
第一章 ,齐物方面
以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的对话及南郭子綦状态的描写,来引出风的话题
庄子以大笔墨描写风的形态声音过程。风的形成是由风吹过窍穴受阻而发出来的。以“八个似”来说明形成形态。似鼻、似口......说明庄子语言的生动性,丰富性,要学习庄子的描写手法
拓展知识:“文似看山不喜平”说明才子说话东西是曲折多变的 ,引出清朝文艺批评家、文艺理论家金圣叹。金圣叹一生批注6部书。有《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来强调说明庄子之书是“才子之书,天才之书”。
用“八个者”来描写风发出声音。激者,謞者......咬者。
写风的过程。各种形态的风形成过程都是天籁而形成的,都是自然然所产生的,都是出自自己的。暴风过后,寂然无声,戛然而止。你难道没看到这些风吹动的树木随风摇曳的状态吗?地籁则万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天籁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天籁即天地万物的自鸣之声 。比如秋野外蟋蟀的鸣叫声夏天蝉的鸣叫声,人高兴了自哼小曲声等。这些声音都是自鸣。庄子发动自鸣得意的声音到底是谁呢?庄子为什么以风来说明物是相齐的?因为风是无形的,多变的。
拓展
1.老子看重水,庄子看重风。风在庄子心中即是道的化身庄子老子起来就是好的风水
2.风的性质:变动性、混同性、自由性、生发性。
万物没有风,就不能生长,风发育万物。“东方风来满眼春”。
3.庄子上善若风,故几于道。风虽不同,风的结果是天籁,万物不同,实际上也是相齐的。
4.万物都是一股气化作的,天下者一气尔。
庄子捕风捉影,自鸣天籁,根源一样,都是大块噫气化来的,大地吐气转化为风。庄子胸怀是多么的宽广,吸张宇宙。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大地大地即吾心。
总的来说庄子通过风的多姿多变,万事万物差异结果都会回到原点,它的发生知道呢?万物产生,无非是一个道的变化抓住风,来描写心中的道,道是无形的,无臭无味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第二章,齐论方面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有大智慧的人,不屑于在小事上斤斤计较。我们应该追求大智,摒弃小知。方能行稳致远,成就非凡。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所为使。没有他,就没有我自己;没有我,他们就无从显现。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拓展
1.比如孟子看到墨子不行,所以他就站出来了,来批评杨墨。一个是无父,一个是无君,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正是孟子,也才显出杨墨的另一种思想,他们的思想相互依存。孟子觉得圣道被掩没了,杨墨之言行天下孟子带着巨大的责任感“为往圣继绝学”而出。他继承三圣孔子、周公、大禹。但是孟子生来时,杨墨之言行天下,他不站出来就不行了。
2.我们读孟子目的是什么?孟子时代而生。如果我们的孩子,他能够发现一个现象非常不平,他要站出来消除这个现象,要抒发这个不平,这个孩子才能真正的成功。总之,这些划时代人物都是应运而生,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现在的孩子出现这么多问题都是没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没有定位孟子之所以站出来批评杨朱,因为杨朱害天下。他认为杨朱不倒,圣学不立。所以,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 ,你为何而生?你这一辈子完成啥?成就啥?这是教育根本问题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无益损乎其真。
讲解道的高深莫测,若隐若现,形神不定庄子思想活泼,跳跃性很强,道的产生又是那么的自自然然,引出人的盲目性。
与物相刃相靡,指相互倾压、不协调的人际关系,指人盲目忙碌的可悲性。
通释“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通过一句句灵魂的叩问,让我们读得头脑发热,两鬓发白,头上发汗。人到底这么忙碌、疲惫是为什么?为什么这么茫然?
庄子的写作风格,文字背后的规律最终归结在人生上,对生命真理追求探索上。一个人如何来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过逍遥快活人生
开封分会李美枝老师整理

2024年6月25日“闻鸡起读”晨读会
老师庄子?齐物论讲解摘要
天王老师讲解分两个部分
一、划重点名句
1、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用槁木和死灰来形容个人入定和忘我的状态。人只有达到入定和忘我的状态才能真正悟道,悟出天籁、地籁、人籁的不同。
南郭子綦隐几而坐,极度放松放空自我,放掉一切的意识,处于物我两忘的的思想境界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总是急匆匆太忙碌,就容易失掉自我,容易没有智慧需要及时调整
2、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后世人们常常引用此句,大地星球吐纳气息形成为风,是庄子想象。读《庄子》能扩大我们的胸怀
3、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大的智慧广阔豁达,小的智慧明察琐碎;高论者盛气凌人,小辩争论不休。在认知上,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屑于在小事上斤斤计较,表现得豁达大度;只有聪明人才会盯着小事,在小事上纠缠不休。故而我们应追求大智,摒弃小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持大局观,方能行稳致远,成就非凡。
4、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所为使。
如果没有对方也就没有我方,如果没有敌军也就没有我军,如果没有他的非也就没有我的是。庄子认为事物是对立存在的,没有阴也就没有阳。如果阴阳统一混同,也就接近事物本质不知其背后的力量是什么,是谁在推动阴阳变化
“真宰”指的是道,是神秘的上帝上天创造万物的创始者。
5、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此段描写非常形象,读之使人有切肤之痛。感到人生的盲目性,人一生都在忙忙碌碌,蝇营狗苟,又有什么收获呢?可当做一面镜子予以反思。
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过这种忙忙碌碌的生活,昏头昏脑,就是活的时间再长,又有什么意义呢?一旦忙碌完毕到了另一个世界形体没有了,精神世界也不复存在了,这难道不是悲哀的事情吗?
7、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庄子很著名的一段话,如花一般,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庄子认为生死是两面的,就像白天与黑夜黑夜到来意味白天的诞生,白天到来意味向黑夜转化庄子极度夸张、竭力强调事物的不稳定性,事物是互相分离的,彼与此相互分别又相互转化在此极力模糊事物的两面性,而强调事物统一性。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是”是这方,“彼”是对方。彼此彼此,是把“彼与此”模糊掉了,无分别了,统一了。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偶”是对立面,“枢”是“门轴,关键”之意,已经模糊掉了“彼与此”,分别化统为一。论语中有:“子曰:我有知乎哉,我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两端就是“彼与此”。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我们不要我执我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放空自我,善与人同,就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无往而不胜。我们之所以处处受阻碰壁,是太强调“我”。
模糊掉“彼此”“是非”就可达到共情。人类之所以痛苦,就是有了佛学上说的“妄想、分别、我执”,放空这些执念,做任何事情都会游刃有余。
8、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辨乎?
我们的言论与天籁不同。天籁是自自然然发声,不加任何感情观点,自鸣天籁。而我们的言论往往带有自己的观点,我执。我们表达的不一定有定论,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还是言之凿凿。
二、庄子“草蛇灰线”的写作笔法
草蛇:一条蛇从草丛穿过,不会留下脚印,但蛇有体重还是留下一些不明显却仍存在痕迹
灰线:拿一条缝衣服的线,在烧柴后的炉灰里拖一下,由于线特别轻,留下痕迹也是很恍惚的。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庄子思想跳跃,语言活泼,我们读要遵循其内在的逻辑性,要下一番大功才能学得其中的智慧
平顶山分会魏秀娟老师整理

2024年6月26日“闻鸡起读”晨读会
老师讲解庄子》精彩摘要

庄子·杂篇·说剑

昔赵文王喜剑(1),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2),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3)。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4)。太子悝患之(5),募左右曰(6):“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7),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8)。”

太子使人以千金奉庄子(9)。庄子弗受(10),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11) 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12),下不当太子(13),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14)?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15),垂冠(16),曼胡之缨(17),短后之衣(18),瞋目而语难(19), 王乃说之(20)。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21)。”庄子曰:“请治剑服(22)。”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持之(23)。

庄子入殿门不趋(24),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25),使太子先(26)?”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27)?”曰:“臣之剑,十步一人(28),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

庄子曰:“夫为剑者(29),示之以虚(30),开之以利(31),后之以发(32),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33),就舍待命(34),令设戏请夫子(35)。”王乃校剑士七日(36),死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37)。”庄子曰:“望之久矣(38)!”王曰:“夫子所御杖(39),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40)。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41),齐岱为锷(42);晋卫为脊(43),周宋为镡(44),韩魏为夹(45);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46);制以五行(47),论以刑德(48);开以阴阳(49),持以春夏(50),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51),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52),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53),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54),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55)。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56)。”

王乃牵而上殿(57),宰人上食(58),王三环之(59)。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60)!”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61)。


词语注释

(1)昔:过去,从前,赵文王,赵惠文王,名何。喜剑:喜欢剑术。

(2)夹门而客:客居宫门左右。

(3)好(hào),喜好。厌:满足

(4)谋:谋图。之:赵国

(5)悝(kuī):赵惠文王太子名悝。

(6)募:募集,召募。左右:指左右幕僚。

(7)说:说服。王:赵惠文王

(8)当:能做到

(9)奉:送给,给予。

(10)弗受:不接受

(11)以币从(cōng):用币以为劝侑。

(12)臣:庄子自称,我。逆:违逆。

(13)当(dǎng):合。不当太子:有负太子的委任。

(14)尚:还。安:何。事:用。

(15)蓬头:蓬乱的头发。突鬓:鬓毛突出

(16)垂:同唾,重。垂冠。即重冠,表示威武。

(17)曼胡-(móhu):同模糊,不分明,不清楚。缨:冠缨,盔缨。

(18)短后之衣:后身短便于起坐的衣服

(19)瞋(chēn)目:发怒时睁大眼睛。语难:用言语相互诘难。

(20)说:同悦。

(21)事必大逆:此事必然不顺。

(22)治剑服:制做剑士的服装。

(23)脱白刃:拔出利剑。

(24)殿门:宫殿的门。不趋:不快走。

(25)寡人:赵惠文王自称。

(26)使太子先:通过太子先容禀。

(27)禁制:制服。

(28)十步一人:十步置一人。

(29)为剑:用剑。

(30)示人以虚:示人以虚空不能测。

(31)开之以利:用剑叫人不及提防。

(32)后之以发:发动在后。

(33)休:休息

(34)就舍:住在旅馆。

(35)戏:试剑术。

(36)校:较量。

(37)敦剑:对剑。

(38)望:期待

(39)杖:与仗同。兵器的总称。所御杖,所用剑。

(40)奉:通捧。所奉:所用的剑。

(41)燕溪:燕国中的地名。百城:北方的山名。锋:剑端。

(42)岱:泰山。锷:剑刃。

(43)脊:剑背。

(44)镡:剑环,剑鼻。

(45)夹:通铗,剑把。[1]

(46)常山:恒山。

(47)五行水火木金土。

(48)刑法:生杀的意思

(49)开:指开合变化

(50)持:把握。

(51)直:伸。无前:前面无挡的。

(52)决:通抉。

(53)匡:正。

(54)三光:日、月、星。

(55)四乡(xiǎng):四方

(56)薄:鄙薄。

(57)牵:带,引。

(58)宰人:主管家务的人。上食:奉上食物。

(59)环:环绕。

(60)毕奏:奏已毕。

(61)服毙:伏剑自杀。服,同伏。

庄子 杂篇 说剑》
《说剑》试译
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击剑的人蜂拥而至门下食客三千余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喜好击剑从来就不曾得到满足。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退,各国诸侯都在谋算怎样攻打赵国太子悝十分担忧,征求左右近侍说:“谁能够说服赵王停止比试剑术,赠予他千金。”左右近侍说:“只有庄子能够担当此任。”
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厚礼赠送庄子庄子接受跟随使者一道,前往会见太子说:“太子有什么见教,赐给我千金的厚礼?”太子说:“听说先生通达贤明,谨此奉上千金用以犒赏从者。先生不愿接受,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意欲断绝赵王对剑术的爱好。假如我对上游说赵王却违拗了赵王的心意,对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也就一定会遭受刑戮而死去,我还哪里用得着这些赠礼呢?假如我对上能说服赵王,对下能合于太子心愿,在赵国这片天地上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太子说:“是这样。父王的心目中,只有击剑的人。”庄子说:“好的,我也善于运用剑术。”太子说:“不过父王所见到的击剑人,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大王喜欢见到这样打扮的人。如今先生假如穿儒服去会见赵王事情一定会弄糟。”庄子说:“请让我准备剑士的服装。”三天以后剑士的服装裁制完毕,于是面见太子太子就跟庄子一道拜见赵王赵王解下利剑等待庄子
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而且让太子先作引荐。”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
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希望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习惯使用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
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泰山做剑刃,拿晋国卫国做剑脊,拿周王畿和宋国做剑环,拿韩国魏国做剑柄;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用渤海来缠绕,用恒山来做系带;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遵循阴阳变化进退,遵循春夏的时令而持延,遵循秋冬的到来而运行。这种剑,向前直刺一无阻挡,高高举起无物在上,按剑向下所向披靡,挥动起来旁若无物,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这就是天子之剑。”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拿贤良之士做剑脊,拿忠诚圣明之士做剑环,拿豪杰之士做剑柄。这种剑,向前直刺也一无阻挡,高高举起也无物在上,按剑向下也所向披靡,挥动起来也旁若无物;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这就是诸侯之剑。”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这就是百姓之剑,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地位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文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1.《庄子》共33篇,六万五千多字。其中内篇有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2.《说剑》是《庄子?杂篇》中很著名的一篇,语言心动魄,大开大合,出神入化,令人拍案叫绝。
3.《庄子》中的《说剑》篇,主要讲述庄子游说文王故事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
背景介绍
文王爱好剑术,招纳了三千余名剑士,并日夜与他们比试剑术,导致死伤众多,国家也因此逐渐衰落太子悝担忧国家因赵文王的这一爱好而衰败,遂决定寻找能说服赵文王放弃剑术的人,并承诺赏以千金。
庄子游说
庄子接受太子请求前往游说文王
庄子提出剑有三种,即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和庶民之剑,并指出赵文王使用的是庶民之剑。
庄子希望文王能改用天子之剑,即以天下为剑,以仁义为锋,以国家兴衰为己任。
游说过程
庄子在与赵文王对话中,展现了高超的剑术和策略,使赵文王对其刮目相看。
庄子详细解释天子之剑的含义,即其不仅代表个人的武艺,更代表国家兴衰人民的福祉。
结果
文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并改变对剑术的看法,从而挽救国家的颓势。
《说剑》篇通过庄子游说文王故事,传达了庄子对于仁义国家兴衰以及个人修养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展现庄子高超的辩论技巧智慧
4. 《说剑》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武术理论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白陆游喜欢剑,金庸小说也多有关于剑的内容描写。这些都与《说剑》有关
5.《说剑》篇中的用剑之道,实际上也是一种人生哲学面对治国教育、对家庭、对养生等等各个方面,我们是谁?该有何追求?当有什么趣味?又该处于哪般境界高度到底该有一个什么样人生?《说剑》一文已经让我们思考,已经告诉我们答案
6.有空请好好静心读读庄子》,你一定会被其闪光的思想、深邃的语言和独特的辩证思维所深深折服,一定会帮你走向人生的“通达”之境。
郑州分会米爱霞老师整理

庄子·天道

原文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斲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甘而不可,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译文

世上人们所看重的称道的就是“书”了。书没有超越言语,而言语确有其可贵之处。言语所可看重的就在于它(背后)的含义,而“含义”又有它的出处。“含义”的出处,是不可以用言语来传告的,然而世人却因为看重言语而传之于书。世人虽然看重它,我还是认为它不值得看重,因为它所看重的并不是真正可以看重的。所以,用眼睛看而可以看见的,是形和色;用耳朵听而可以听到的,是名和声。可悲啊,世上的人们以为形、色、名、声就足以获得事物的实情!形、色、名、声实在是不足以获得事物的实情,而知道的不说,说的不知道,世上的人们难道能懂得这个道理吗?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他放下椎子和凿子走上朝堂,问齐桓公说:“冒昧地请问,您所读的书说的是些什么呢?”齐桓公说:“是圣人的话语。”轮扁说:“圣人在世吗?”齐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这样,那么国君所读的书,全是古人的糟粕啊!”

齐桓公说:“寡人读书制作车轮的人怎么敢妄加评议呢!有什么道理出来那还可以原谅没有道理可说那就得处死。”轮扁说:“我用我所从事工作观察到这个道理。砍削车轮,动作慢了松缓而不坚固,动作快了涩滞而不入木。不慢不快,手上顺利而且应合于心,口里虽然不能言说,却有技巧存在其间。我不能用来使我的儿子明白其中的奥妙,我的儿子不能从我这儿接受这一奥妙技巧,所以我活了七十岁如今老了还在砍削车轮。古时候的人跟他们不可言传的道理一块儿死亡了,那么国君所读的书,正是古人的糟粕啊!”

供稿:李迎钦、李平王平
          赵林玉、李美枝、米爱霞
审核:董雪梅
传播:孙丽娜
编辑:杨峻涛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