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今日处暑 | 记住这些,常灸1个穴位


八月将末,三伏已尽。


处暑节气,一身清朗,此乃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进入处暑,炎阳不再炙烤,蝉儿不再鸣叫,热情的盛夏也渐行渐远了。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历书记载,处暑时地球位处太阳黄经一百五十度,“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就是暑天将要结束之意。

中国古代把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一候时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五天后天地开始万物凋零;再五天后农作物如黍、稷、稻、粱等皆成熟。处暑以后,节气正式步入秋季。


尽管天气开始向凉爽过渡,相对会让人感到舒适些,但我们还是重视身体的调养,预防因“秋燥”而引起身体不适。



新秋景色虽美,但要当心“秋燥”伤人

《饮膳正要》载:“秋气燥, 宜食麻以润其燥, 禁寒饮”。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所以在饮食方面应该特别注意定时定量、润燥强体,应吃些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


宜食薏米杏仁粥、莲子百合汤、雪梨龙眼汤等以滋阴润燥、健脾祛湿,可适当食用蜂蜜、枇杷、秋梨、乳品等柔润食物, 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


宜多食碱性食物:香菇、海带、豆类、新鲜蔬菜等以中和体内酸性物质消除疲惫。勿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生内热而伤阴。


俗语有言:“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处暑时,仍旧处于长夏,但天气逐渐转凉,湿度变低,体内容阴阳失衡。此时艾灸养生宜灸这一个穴位,两条经络

一个穴位


关元穴属下焦,顾名思义关闭元气,是阴阳藏出、入的穴位。秋冬季节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减少,我们养生顺应自然艾灸关元穴可以调节阴阳平衡、固脱扶阳,使身体的各个功能不受气候影响,正常运行

两条经络

一、大肠经 


中医认为,大肠经维护我们内环境的洁净,确保经络气血在体内正常运转。艾灸大肠经可取天枢穴、列缺穴、合谷穴等,可以排出体内垃圾,让身体恢复轻盈。肺和大肠是互通表里的,他们就像夫妻一样。

二、肺经 


肺叶娇嫩,又通鼻窍,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气候变换很容易影响到肺经。可以艾灸肺经上的尺泽穴、肺俞穴、太渊穴等,可以调理肺气、除去痰湿、滋养肌肤。
食疗养生,未病先防

1、多吃清淡,少吃辛辣

处暑时节,由于气候渐干燥,很多人感到早晨起床嗓子发干,皮肤干燥,即使饮用一大杯水,也难以解渴。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而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少吃点辛辣的食物,多吃一点清淡食物。

2、吃热不吃凉

九月的天气变化多端的,也许上中午还是高温天气,下午晚上便是寒冷无比。所以在处暑这个节气之中,大家不仅要注意好保暖,在饮食方面也要注意好,切忌不要吃太多冷凉的食物。


因为秋季逐步来临人们容易在这个时候患上一些常见的疾病,所以在饮食上,最好能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对身体很有好处

3、吃酸不吃辣

酸味有润肺收敛的作用,而秋季需要就是固护肺阴。因此,这个时节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物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


尤其是处暑过后,天气开始干燥,会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比如生姜,在古代医书中就有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

4、吃“果”不吃“瓜”

民间有句俗语叫作“秋瓜坏肚”,一些美味的瓜类多属阴寒性质,吃多了会损伤脾胃,因此要适可而止。但一些果类却可以多吃。比如梨可润肺,能够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苹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钾,不但对心血疾病患者有益,还可止泻。


/处 暑 三 候/


“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处暑至,老鹰感知秋气,开始狩猎,并将猎物陈列,如同祭祀,古人称之“义举”;天地万物开始凋零,肃杀之气渐起,古人常在这一时节处决犯人,谓之“秋决”;处暑也是收获季节,作物成熟,五谷丰登。


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处 暑 风 俗/

赏云丨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澄澈的天空中,云彩如棉絮飞羽,纤巧轻盈,赏云人无不心旷神怡。民间向来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



开渔节丨每年处暑期间,浙江沿海都会举行盛大的开渔节,欢送渔民们开船出海。此时海水偏暖,鱼虾贝类发育成熟。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众多鲜美的海鲜。



/处 暑 吃 食/

梨丨“处暑秋梨最养人”。

在逐渐步入干燥的季节长辈们总会让孩子多吃梨。切成片,用签戳起一块一口咬下,爽脆多汁,清甜滋润。梨子还可以榨汁、炖煮,对脾胃虚寒的人最好。



山楂丨老人说,处暑要吃酸。

红玛瑙一样的山楂果,洗净咬一口,酸酸甜甜,开胃又消食。山楂也是个人童年回忆,冰糖葫芦、山楂饼、山楂糕、果丹皮……还可以做汁、酱、酒。



吃鸭子丨秋鸭肥美,味甘性凉,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

嫩滑的白切鸭、酸甜的柠檬鸭、飘香的烤鸭……在北京,至今亦保留着处暑吃百合鸭的习俗



/处 暑 养 生/

◆ 祛湿化痰润脾肺
黄帝内经》说:“形寒饮冷则伤肺”,意思是指人体受寒凉刺激容易损伤肺部(泛指呼吸系统)。肺气不宣,肺气上逆,引起咳嗽。同时,寒凉饮食的刺激还会伤及人体脾胃,聚湿生痰,进而加重咳嗽症状。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处暑以后,外寒与内寒相引,容易引起各类呼吸系统疾病发作,如咳嗽、哮喘、支气管炎、咽炎、鼻炎等。
◆ 滋阴润燥生津液
处暑节气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气温寒热交替,加之“秋燥”来袭人体津液受损减少,从而引起皮肤干燥、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等状况。尤其是气虚体寒的人,很容易引起咳嗽、疲倦、多汗、易感冒、鼻炎、咽炎、胃痛、大便不调等症状。因此,滋阴润燥,补充津液尤为重要。

◆ “秋膘”切勿贴太早
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食欲感不强。处暑节气后,“秋燥”状况和贪凉的饮食习惯又对脾胃造成更大的负担。
然而,很多吃货又打着“贴秋膘”的名义,开始不顾自己身体健康胡吃海喝了。此时脾胃功能需要一段时间缓解不要着急“贴秋膘”。应多吃一些滋阴润燥、清热祛湿健脾养胃的食物,如谷物、豆类、蔬菜类、菌类等。少吃重口味、高热量、难消化的食物。
◆ “春捂秋冻”分人群
“春捂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对于青壮人群天气转凉时不要着急增加衣服需要适应一下气温变化有利于阳气的收敛。
但对于中老年儿童、体弱多病多病的群体,还是应该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以保护阳气。“寒从脚起,热从头散”,因此这类人群一定要注意头足的保暖,热水洗头泡脚,经常按摩,以保持血液循环通畅。

◆ 登山运动养阴气
“秋冬养阴”,处暑节气后应以“收、养”为原则。因此运动量不宜过大,尤其是体质虚弱者,以防止出汗过多阳气受损
秋高气爽的时节,登山是最适宜的运动了,可以强人体心肺功能,对哮喘等疾病还有辅助治疗作用。爬山时的温度变化刺激可以提高人体环境变化适应能力登山还能使人吸收空气中更多的负氧离子,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
◆ 衣不应过早穿秋衣
虽然从节气意义来说,秋天已经来了,但是夏天的暑气仍未完全消散,表现为:白天依旧高温,入夜后温度转凉,昼夜温差颇大。
此时,不应过早地换上秋衣。在季节转换之时,气温未定,暑气未消,一旦气温回升,易出汗着凉,导致伤风感冒。故而不应过早增添秋衣,但可在外出(尤其夜间)时,带一件外套备用。

◆ 食润肺滋阴防“秋燥”
饮食不当是诱发秋燥的原因之一,因而在处暑时节中,饮食应当以清淡甘润为主,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多补充水分如开水、绿茶等;蔬菜和水果富含多种维生素,且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的功效,对改善燥气具有不错功效;此时多食粥品亦可起到护胃功效

◆ 住早睡早起解“秋乏
处暑过后,人们出现莫名的疲惫感,这就是秋乏”。要解秋乏,就需保持充足的睡眠。3点建议概括为:早睡早起、每天多睡至少1小时、适时午睡。这种睡眠习惯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另外,睡觉时空温度不要过低,腹部要盖薄被,以免关节、脾胃受凉。

行运不要过于激烈
气温日渐凉爽,正是出行游玩的好时节。可根据自己的体质,适当进行运动,如慢跑、登山、郊游等户外运动,但运动不要过于激烈。
因为秋季天气变凉,运动激烈流出的过多汗水,反而会因为人体血管的收缩使皮肤更易缺水,加速皮肤干燥感。
另外,运动过于激烈还容易伤筋伤脾,反而不能起到运动保健的效果
故而,处暑养生应重点防“秋燥”“秋乏”,可主要从饮食着手调理,加之健康的睡眠习惯,辅之以适当的运动、适时添衣,则能收获不错的养生效用。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