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养生保健之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创造发明,是健康长寿的一整套科学实践学问。养生就是呵护生命,养生指的是以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为依据,通过每个人在生活中调理饮食、修炼形体、调养精神、适用环境等方法,提高体质,增强免疫功能,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养生是以中国古代的天、地、生、文、史、哲为深厚底蕴,以中医理论为坚实基础,集各地各族人民养生智慧为一体,融会道、儒、释及历代养生家、医学家的养生体验和研究成果,形成的有关健康长寿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夏天天热衣服就少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要和周围环境保持和谐一致,要和周围社会保持和谐一致,不要看到这个不顺眼那个不顺心,保持和谐和宁静,内心的纠结和不快会导致的疑难性疾病。中医药养生,早在2500年前《黄帝内经》就有很多养生方面的论述。《黄帝内经》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人和外界条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关系,同时还重视社会和精神因素对人体的重要影响等。中医药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传统的养生方法进行挖掘、研究、改革、发展,吸取各学派养生之长,结合现代养生知识,发展出独特的养生之道,并指导人们将养生之道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学问。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养生健康长寿的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一、中医健康长寿是一套实践学问
在现阶段,健康长寿乃至全民健康,就是人民美好生活一大需求和指标。对个人而言,健康长寿的追求更是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令中华儿女数千年来追寻不懈。数千年中医养生发展史告诉人们,中国古代人民追求健康长寿、以享“天年”。先贤在追求健康长寿的过程中,虽经历了无数失败,走了许多弯路,但最终探索出一条通向长寿的通衢大道,即通过养生而祛病延寿、尽享天年,达到“百岁而动作不衰”,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出了博大精深的养生体系。迨至现代,随着社会经济的盛强和中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愈加炽烈,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中国梦与健康梦,都是中华民族儿女向往个人美好生活和国家繁荣富强共同愿望的高度凝结,是传继几千年的民族梦想和人生追求。
(一)中医养生的科学实践法则
对于如何中医养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从古至今各家各派的说法有很多,要想养生起到延年益寿的效果,离不开中医自然规律。
1、健脾胃。脾运化水谷精微,营养全身,所以脾的运化功能是非常重要的,长寿的根本就落在健脾上。中医认为长寿的关键之一是有好的脾胃,而脾胃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决定着身体健康。脾需要在合适的津液滋润下,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水多、水少都可能造成问题。如果“水太多”,就会造成脾湿;水太少,则会导致脾阴不足。
2、调情志。人要健康长寿,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3、戒私欲。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孙思邈说:“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故善养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4、节房事。孙思邈《千金翼方·养生禁忌》说:“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他提倡节欲。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人的生长发育有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就强。而欲保肾精,必须节制性欲,倘贪色好欲,房事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5、顺时节。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湿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6、节饮食。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会使人多病、早衰。《素问·痹论》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说法。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除食不可过饱,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有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方面的描写。这些理论对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7、常运动。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健壮。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华佗也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并创立了五禽戏。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8、顺性情。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人在进入老年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应顺性情以调之,以尽享天年。
9、服药饵。人生在世,禀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的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不能延寿。
(二)古人养生长寿诀窍
古人养生长寿诀窍这个问题来说,各种健身方法都不受时间、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能否付诸实施,并持之以恒。愿能助青春常驻、身轻体健、延年益寿。
1、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三遍百病除。
有人主张“日梳五百不嫌多”,要求最好晨起后梳一回,中午休息后梳一回,晚上休息前再梳一回,每回以两分钟梳60-100次为宜。只要你持之以恒地梳头,就会感到头清目明,精力充沛,睡眠良好,白发变黑,食欲增加。由此可见,勤梳头的确是一种保养人体精、气、神的最简单经济的长寿保健方法。
2、脚称第二心脏,常搓涌泉保健康。
历代医学家认为,脚部保健并对全身健康有益的最重要方法是揉搓涌泉穴(即脚心中央凹陷处)。针炙经典文献《灵枢·本输》说:“涌泉属足少阴肾经”,“肾出于涌泉”。涌泉穴被中外医学权威誉为“健身之穴”。
3、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
现代医学认为:唾液具有快速止血,软化收缩血管,溶解细菌,灭杀微生物,健齿强肾,抗病毒,助消化等功能。近年来,美国学者发现唾液含有能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和皮肤表皮细胞生长的“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日本食品研究所发现“唾液可以消除从氧气和食物中产生的对人体十分有害的自由基”,最为可贵的是,唾液还有很强的防癌效果。
4、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经常叩齿,不仅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局部气血运行和经络畅通,保持并增强咬肌和牙齿根基部的整体机能,还能延缓老年性机体萎缩带来的凹脸瘪嘴状。最为可贵的是,经常叩齿还能十分有效地增强牙周粘膜组织纤维结构的坚韧性,提高牙齿抗龋能力和咀嚼功能,促进口腔、牙床、牙龈和整个牙齿的血液循环,增加唾液的分泌量,改善并及时充盈其中组织营养,增强牙齿的抗病抗菌能力,从而使牙齿变得更加坚固,整齐洁白,丰润光泽。
5、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全身。
明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认为:人体的先天之本在于肾。而肾元的强健却与双耳息息相关,有着极为重要的内在联系。中医经典《灵枢·口问》、《灵枢·脉度》、《寿世青编》、《外台必要》等书也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肾气通于耳”、“肾开窍于耳”、“一身之气贯于耳”的说法。显然,古人无非是在强调肾耳合一,互为作用;肾主内,耳主外;耳为肾惟一之上外窍,耳健则肾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绣针坠地能闻其声。拉耳保健法的操作方法是:以右手从头上引左耳14下(用右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从头上引右耳14下(即用左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右耳)。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收到延年益寿的奇效。
(三)老中医长寿的养生方法
老中医对中医健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活动,结合四时自然规律,总结出来一套适合自己的的养生健康长寿方法。
1、起居有序,顺其自然。老中医多随四时而起卧,春夏晚卧早起,以应阳气之生长;秋季早卧早起,免受肃杀之气的戕伐;冬季早卧晚起,不使身体的阳气受寒气干扰。他们的睡眠是“先睡心,后睡眼”。“睡前除杂念,调息入梦多”。它如睡前洗脚、睡前不语、睡前勿食等,都是有益的安眠之法。在衣着方面,宽舒合体勿紧束,以利于血液循环。春衣慢慢脱,秋衣迟迟冻(俗言“春捂秋冻”)。他们喜欢“安步当车”,多数老中医古稀之年仍坚持徒步上班,既散步,又散心。
2、饮食有节,以素为主。老中医认为,调节饮食以养脾胃,这是老年人健身的主要因素。他们喜爱吃当地生产的五谷杂粮,更爱吃蔬菜、豆类、水果,而鱼与肉吃的较少。虽有个别偏食鱼肉的,也是荤素搭配,从不过嗜。他们的食养经验是:一不过饱、二不过咸、三不过甘、四不过肥、五不偏食。还有早餐好、中餐饱、晚餐少等。有些老中医把清代袁枚的诗作为食养之鉴,即“多寿只缘餐食少,不饱真是却病方。”
(四)中医养生长寿学说
中医及相关长寿学说中,与人生存相关,长寿所用的天道规律,地道法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公式概念,辨证推导方法和哲学观点。
1、“养身莫善于习动”的主运动说。早在《周易·乾·象传》即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运行健动为天之道,人循此而自强不息。《吕氏春秋》也说“流水不腐”,古人一直以运动为生命的基本特征。对此,清初的颜元先生,在《言行录》中概括道:“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做。”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能保持耐力,消除神经系统紧,使脑下垂体与羟色胺释放,提高睡眠质量,运动还有预防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2、生命在于静养。道家的老子、庄子,都主张“清静无为”,《淮南子·原道训》说“静而日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内经》也注重清静,《素问·痹论》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清静有抗衰防老,拒邪入侵的作用:“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南北朝时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教诫篇》中总结道:“静者寿,躁者夭。”静也并非绝对地静,可以外静而内动。古人认识到寿命有定数,应该减少耗损,两汉之际的桓谭,在所著《新论》中提出“人生如燃烛”,这也是对静养的另一种解释。在静养和减少消耗中,特别强调精气内守,保养肾精。
3、重节奏,贵和谐。中医养生治病都讲求天人之和谐,人要与一年四季,一日晨昼昏的节奏同步,阴阳的刚柔弛张要和谐,《内经》对动静的关系,总的概括是“能动能静,解以长生”,这样可以达到顺天避邪。如果这种节奏和谐关系偏颇,就会发生阴阳偏盛偏衰,生化大病。
4、生命在于激荡。《周易·大壮·彖》谓:“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第三十四卦大壮卦的卦象是乾下震上,在乾天之上有震卦激荡。这样“刚以动故壮”。《易传·系辞》也讲“鼓之舞之以尽神。这又与生命在于静养观念不同,认为”静极生动“的振荡更有气势,更具生命力而体现生命的价值。古人如李白就强调惊险和气势。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或讲”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出龙门“。当代有人通过气功实验支持这一说法,宇航员完成航天飞行后,也有焕发生命力的感受。
第一,练习爬行。爬行是锻炼心肺功能的一种重要方法,还能改善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常见的爬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壁虎式爬行,全身着地,腹部和地面轻微接触,有利于促进消化和改善睡眠;另一种是跪式爬行,四肢着地,可让人放松,改善膝关节的营养循环代谢。但注意有高血压等疾病的老人,最好询问医生之后再做。
第二,腹式呼吸。研究证明,坚持腹式呼吸半年,可使膈肌活动范围增加4厘米,肺的通气量大大提高。
第三,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多出门散步,吸收自然中的阳气。夏天晚睡早起,多出汗;秋天早睡早起,收敛神气。冬天避寒就温,少出汗、多晒太阳。
第四,吃粗粮,少食多餐,不要让消化系统过于疲惫。
心态平和也是许多长寿老人的共同特点,从中医角度看,受了委屈不要怨天尤人。身处逆境时,多发掘事物积极的一面。坦然面对问题、坚定立场、学会沉默。学会换位思考,包容一切。淡泊名利,只有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二、长寿帝王的长寿养生法
我国大一统王朝历史自秦始,至清终,2100多年中出现了422位帝王。其中以大一统王朝帝王身份执政,在位时长超过40年的仅仅四人:汉武帝刘彻,寿命70岁执政54年。唐玄宗李隆基,寿命78岁执政43年。清圣祖康熙帝,寿命69岁执政61年。清高宗乾隆帝,寿命89岁执政60年。从功绩与寿命来看,汉太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唐玄宗李隆基等帝王都有与康、乾二帝比肩的资格,可再对比执政时长,康、乾二帝便遥遥领先了。康熙和乾隆为何长寿?他俩从不碰一样“东西”,其他皇帝却做不到。结合康熙帝与乾隆帝两位帝王的年龄、在位时长以及生活习惯给大家分析一下两人的长寿诀。
1、古来帝王皆寿命不长,勤政者尤甚。简单数据透露出管理一个大一统王朝所需要消耗的心力之巨,难怪古代帝王寿命普遍不长,而其中勤于政事的寿命又更短。
清世宗雍正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勤政帝王的代表。短短13年间,雍正帝批阅了6600多本满文奏折、35000多本汉文奏折,共四万多本奏折。历史上对雍正帝的死因一度猜测是猝死。
2、长生难求,长寿则看衣食住行。康熙帝认为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是不可遏止的。人只能顺应自然,多加保养,以求在一定范围内延长寿命,比起为了长生追求灵丹妙药,两人更在意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延长寿命,心态堪称帝王榜样。帝王的衣食住行自是不许自己操心,“衣”必舒适整洁,“住”必宽敞明亮,只有“食”与“行”会根据帝王的不同要求进行调整。
康熙帝在“食”一方面,不追求山珍海味,他更注重饮食的节制,口味节制,以清淡为主,用量节制,不暴饮暴食。
烟酒问题上,康熙帝仅在年节之日小饮一杯,对抽烟则是持反对态度。烟酒容易给人带来快感,但酒伤肝、烟伤肺,若说适量饮酒还能有放松作用,那抽烟就完全是不管量多量少都对人体有害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便是他比其他勤政帝王长寿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
乾隆帝则是老烟民戒烟。乾隆帝戒烟的转折出现在他第一次因为吸烟而患上疾病时,意识到吸烟的危害后,乾隆帝戒掉了抽烟。让一个大权在握、高高在上的帝王戒烟的难度,可以参考从小接受“吸烟有害健康”的教育,却连在孩童面前忍住不抽烟都做不到的重度烟瘾患者。
对于统治还不稳定的康熙帝来说,弓马技艺是他不会落下,也不会让子孙落下的课程。在处理政务的闲暇时间,康熙帝会去练习武艺,一是保证战场杀敌的能力,二是能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这是现代人热衷于健身的原因之一,之二当然是为了锻炼形体了。
康熙帝与乾隆帝两位长寿帝王中,显然还是康熙帝更值得参考,毕竟乾隆帝的运气更多来自于他的顺遂,而大多数人只能羡慕罢了。
3、神静心和,心静寿自长。说完“勤政爱民”“衣食住行”等外在因素,再来说一下康熙帝、乾隆帝长寿的内在因素。
都说“心静自然凉”,在康熙帝这里便是“心静寿自长”,他认为保持神静心和、清察明审、感情和顺,自然身健长寿。康熙帝晚年的怠政也有这方面原因。被康熙帝教导过的乾隆帝,深得“心静寿自长”的精髓。再加上康熙帝、雍正帝的余荫让乾隆帝处理军政大事时无需顾虑太多。
雄厚的经济基础、辽阔的国土面积、强大的军事实力与至高的地位权势让康熙帝的政治心态相当积极。康熙帝的平和心态,积极的心态显然对延长寿命更有用。
4、追求长生,反而使雍正寿命不长。“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共134年,历经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帝王。
雍正帝身为康熙帝之子,乾隆帝之父,却是寿命、在位时长两方面都不如祖孙二人。据此,可以排除遗传带来的长寿可能性。从勤政角度看,康、乾二帝都是史上留名的帝王,开疆拓土、巩固皇权成就不在少数,可排除忙于政事对寿命的影响。
雍正帝在位过程中与康熙帝、乾隆帝二人最大不同,雍正帝为追求寿命而沉迷于丹药。而康熙、乾隆两位帝王却从未沾染过丹药。炼丹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元素有汞、碳、锡、铅、铜、金、银等,即使调侃“吃遍元素周期表”的现代人,看着包含这么多金属元素的丹药怕是望而却步。
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开创者——秦始皇,早年雄才大略,“奋六世之余烈”,一统七国,泰山封禅,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以“皇帝”自称,不知是后世多少皇帝的榜样。”
作为康熙时期有名的“九子夺嫡”事件的胜利者,雍正帝执政时勤勤恳恳,完善密折制度、设军机处、通过清查亏空、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手段一扫康熙帝执政晚期贪污成风、国库亏空的状况,为“康乾盛世”打下雄厚的经济基础。
可这两位帝王却在统治稳固后追求长生不老,不断服食所谓的灵丹妙药。即便入口前有位卑者试药,试出来的只是毒性更强的丹药,两人身体中留下的金属元素怕不在少数,长期下来身体素质自然下降。
妄图使“子孙帝王万世”,结果因为丹药而毁坏了身体,得不偿失。可叹雍正帝这位以勤政留名历史的君王却沉迷丹药,执政时长远不能与康熙、乾隆相比。
长寿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追求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显然是康熙帝的长寿之道更值得借鉴,毕竟乾隆帝的幸运可不容易追求。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未病先防、未老先养。天人相应、形神兼具。调整阴阳、补偏救弊。动静有常、和谐适度。中医药养生源流长,通过历代养生家们不断地充实、完善养生的理论与实践,内容丰富,既有功理功法,又有中药方剂,它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人们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