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文化是以康巴藏族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系统,是一个特定康巴藏区地域的独特文化,其主体与核心是藏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藏族文化以其特殊绚丽色彩而闪亮,浸润着康巴藏区大地及辐射周边边缘地带。康巴地区除了藏族这个主体民族外,泸定、九龙两地的彝族,泸定形成聚居并杂居各地的汉族,康定、丹巴、巴塘的回族以及散居全州的羌族、纳西族、蒙古族等,都是康区的世居民族,他们在康区历史多则上千年,少的有一两百年时间。这些民族虽然杂居在藏族社会之中,在局部范围内形成小聚居,其文化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藏文化影响。无论是汉文化、羌文化、彝文化还是纳西族文化、伊斯兰文化,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并在当地文化系统中占据一席之地。 著名藏学家东嘎先生的《东嘎辞海》中记载“康和安多总和的东部广大区域统称为康。所谓康有边远区域之意”。这种“边远”和中心的区分,尽管有政治意义上的划分,但是就藏族而言,更受到佛教文化影响,将佛法兴盛的拉萨称为“卫”,而远离佛法中心的地区统称为“边地”,即“康”和“朵”。在五世达赖的《西藏王臣记》等中将“康”称为“巴康”或“朵堆”。康巴文化是康区各族人民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沉积下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以藏文化为主体,兼容其他民族文化,具有多元化、复合型、共存性突出彰显特色的地域文化。
在藏族历史中对三大藏区划分和称谓有不同意义和内涵。主要有“上、中、下”三部地理划分,有“朵、卫、康”三个方言区域划分,有“教、人、马”三大区划划分,有边地和中心的宗教区分。在种种演变当中,最初将“康”称为“上三域”,在概念上仍然叫“朵康”。元朝三大区划中称为“多堆” 所指范围仍然是“康”区,该地区位于四川省西部,包括了情歌故里康定县和旋子始地巴塘县。康巴藏区位于三江并流区域,怒江又称萨尔温江上游、澜沧江(湄公河上游)、金沙江(长江上游)在这里顺势直下,峡谷沟壑纵横,造就了这里人们强健体魄,为人域康巴中心城市昌都、德格、康定、玉树。
1、康定。康定市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康定,别名打箭炉,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是甘孜州州府。康定是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藏汉交汇中心。地处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之间过渡地带,素以“藏卫通衢”“川藏要冲”著称。
藏传佛教传入康定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曾经受西藏政教合一影响,宗教信仰早已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中。藏传佛教的红、黄、花、黑、白五个教派分布全县,寺庙建筑堂煌,在藏区有一定声誉。
康定各寺庙宗教节日和宗教活动,因教派不同和寺庙大小而异,但大体上有相似之处。其中又以农历四月初八释加牟尼生日(浴佛节)特别隆重,这一天各寺庙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祈祷,因此这一天是康定人民的“转山会”、“春游日”。还有佛灯节(俗称园根会)农历10月25日是黄教宗巴圆寂之日,格鲁派寺庙,如安觉寺在该寺所有墙头屋檐点上数以万计的酥油园根灯,光明闪灼如星桥火城,十分壮观,全城所有信徒都到该寺朝拜,康定人民又称园根会为“灯灯节”。
圆根灯会又叫燃灯会,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即黄教的弟子们为悼念该派创始人宗喀巴圆寂而举办的一年一度祭祀活动。以前燃灯会需要大量灯盏,一时很难备齐,于是便利用圆根(一种外形与白萝卜差不多的菜果)挖去中心做成圆根灯,供奉在诸佛座前,安放在庙内各处,现以电灯代替。
“四月八”转山会是康定人传统的民族节日。相传佛祖在农历四月八诞生,浴于九龙池,故又称这一天为“浴佛节”。转山会经久远年代的演变,如今更多地融汇了踏青游览的内容,同时增添了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新的内容。康定“四月八”转山会的盛况已闻名中外。这一天跑马山景区会免费门票。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
2、昌都作为康巴地区的腹心。昌都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藏族常以“康巴人”“康巴汉子”称谓。昌都古称“康”或“客木”,以区别于卫、藏、阿里等地区。昌都是西藏东部重镇,唐代为吐蕃王国的一部分,明清以后统称此地为康藏地区,原西藏政府称为“朵康木”地区,现为西藏自治区所属一个地级市。昌都有着被人称为“香格里拉”的多民族、多宗教以及人与自然相处和谐的人文胜景。
昌都东与四川省德格、白玉、石渠、巴塘四县隔江相望,东南与云南省德钦县接壤,西南与林芝地区毗邻,西北与那曲巴青、索县、比如相连,北面与青海省的玉树州交界,更是古老卡若遗址、强巴林寺等文化遗址。昌都是西藏东部横断山脉中的一个镇,恰好是老川藏公路中心点,从川藏公路西端拉萨或东端成都乘客车,都是五天左右便可抵达昌都。
昌都具有悠久历史,1977年和1980年相继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昌都卡若遗址和昌都小恩达遗址表明,早在五千年以前,昌都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已形成了初级村落。当地居民已开始种植易于生长的谷子,饲养适应性广泛的家畜猪,同时以狩猎狐、青羊、马鹿等作为补充。昌都察雅一带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中《桨巴》所记述的格萨尔与“炯巴”人为争夺食盐而发生交战地区。按照藏族传统地理概念,这里同时是“朵康六岗”中的察瓦岗,系有名的产盐之地。吐蕃时期即公元7-9世纪,昌都是著名的“东女国”和苏毗王国的所在地。昌都的民间文学,种类众多,内容丰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从品种上讲有民歌、故事、谚语、谜语等。
3、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所辖的西北部,东与甘孜县毗邻,南与白玉县相接,西与西藏江达县隔金沙江相望,北与石渠县接壤,地处金沙、雅砻江上游,县境总面积1.1439万平方公里。
德格县是康巴藏文化的核心区。德格自古为川、藏、青三省军事要塞,川藏公路北线由东向西横贯全境。德格县拥有“康巴文化发祥地”和“格萨尔王故里”两大文化品牌,享有“世界藏文化百科全书”之誉。德格印经院是迄今全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素有“藏民族文化宝库”之称,南派藏医药发祥于德格县,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王传》的主人公岭·格萨尔王诞生于德格县阿须草原,县境内有州级以上非遗项目共计19项,文物保护单位22个,有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9个,并与新路海、卡松渡、多瀑沟等奇特的自然生态景观群交相辉映。
4、玉树。“玉树“系藏文音译,意为“遗址”,相传玉树族第一代头人垦布那钦初建部落的地区是格萨尔王妃珠姆诞生地,故名玉树。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下辖县级市,东和东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西南与囊谦县为邻,西和杂多县毗连,西北与治多县联境,北和东北与曲麻莱、称多县以及四川省相望。玉树是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的主要传承地之一,是格萨尔王妃珠姆的故乡,拥有海量民间唱本和说唱艺人。玉树州希望通过每年上半年举行的“格萨尔论坛”战士玉树丰厚文化底蕴,聚焦人气,形成持久影响力,引来稳定高端旅游客源。
玉树市境内格萨尔王传说。在格萨尔史诗里有很多黑颈鹤的相关描述,在藏族人民文化观念中黑颈鹤是仙鸟。藏娘唐卡艺术和热贡唐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杰出代表。藏娘唐卡绘画技艺基本上是家族内传承。主要靠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玉树历来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在玉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藏族把民歌分为两大类,即“鲁”(为山歌和“拉伊”为情歌。玉树藏族地区流传民歌是最有代表性。玉树民间歌舞是一种集体参与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玉树藏族歌舞种类繁多,有伊、卓、热巴、热伊、锅哇等,而每一种类中曲调多有三四百种,少的有几十个。2008年6月14日玉树民歌入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康区涵盖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部分)、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西藏昌都市、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
自古以来,康巴人由于居住地域和社会交往的因素较早接受了来自青海、甘肃等地的黄河文化,来自四川、重庆的巴蜀文化、长江文化和来自云南白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等多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其融入到了自有文化之中。康巴文化与卫藏、安多的藏文化不相雷同,处处表现出自身独特个性。康巴人更强烈地表现出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形成了康巴藏文化特有的风格和魅力。在建筑、装饰、手工艺品和服饰、歌舞、藏戏、说唱艺术等方面。在语言、习俗、生活方式、信仰习惯等许多方面,虽然康巴与西藏等其他藏区存在一定共性,但又有不少明显差异性,具有自己独有的特性。旅游文化来看,康巴文化中既有像西藏一样的雪域人文神韵,又有西藏所没有的多元、复合文化的绚丽风采。人们在这里既可观赏到西藏一样的藏文化与雪域高原景观,又可以领略到在内地与西藏都没有特殊人文风情。这种文化内涵的独特性使康巴旅游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性格、语言、服饰、宗教、民俗、民居建筑、民间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其明显区别于其他藏区地域文化的特殊表现。
1、刚劲性格。康巴汉子以性格粗犷豪放而闻名,很有刚劲强悍特点,让人生畏。康巴汉子性格中的豪放粗犷、热情奔放、坚毅勇敢、忠诚信义与这种多元文化相融汇,逐渐形成了既有多方位、多民族文化复合、又有康区独特个性和凝重宗教色彩,具有丰富内涵和底蕴的康巴文化特性。可以说康巴汉子的性格是多种因素形成的民族特色之一。
2、文化多样性。文化艺术、民俗风情,不仅古朴独特,多彩多姿,充满了神秘色彩。著名热巴艺术多流传于昌都民间,有热巴铃鼓、热巴弦子、热巴杂技等,其中以丁青的热巴、芒康的弦子舞最为有名。除热巴杂技外,卓舞俗称锅庄在昌都十分普及,每逢喜庆和节日,人们围成圆圈,脚踏舞步,挥臂高歌,无论城乡,到处都能见到这种最为大众化的歌舞。昌都还是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产生和流传的主要地区,有许多著名的说唱艺人和艺术大师。绘画雕朔艺术流派众多,各具特色。唐卡绘画艺术中,以昌都“嘎学噶志”画派最为著名。泥塑艺术以昌都、边坝、察雅、贡觉最具功力。石刻艺术则以昌都、察雅、芒康、江达令人叹服。江达县波罗古泽木刻经板闻名全藏,是名副其实的“木刻之乡”。这些地方民间艺术家们创作艺术品,既是康巴文化的表现形式,是藏族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在康定、巴塘一带,一个家庭就享受着汉藏两种文化交汇的日常生活,他们既过藏历春节,也过汉族中秋节。既讲汉语,又讲藏语。既供佛像,又贴对联。既吃大米、蔬菜,又吃糌粑、牛肉。既穿藏装,又穿汉装、西装,既相信山神、信仰来世,又相信市场,信仰金钱。既崇拜大慈大慧的佛教精神,又崇尚能文能武的英雄精神。时代发展,文化多种文化并存,让康巴地区更有时代进步发展气息。
现代文化对康巴文化具有一定影响和融合发展。在新媒体、语言、建筑、艺术、风俗、歌舞教育等处处表现其文化的多样性、兼容性、多重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3、康巴人传统服饰以裙袍为主。这种裙袍多用自制氆氇和羊皮缝制而成,冬天穿皮袍。旧时,贵族和富有人家多穿用虎皮、豹皮、水獭皮制成的皮袍,内着丝绸服装或以丝绸镶边做为装饰。现在,康巴人的藏装更为讲究,不仅华贵精美,颇具欣赏价值。康巴汉子多带有腰刀、护身盒等物品,并将用黑色或红色丝线与头发相辫的“英雄穗”盘结于头顶,显得刚武勇猛。康巴女子的服饰更以雍容华贵而著称,其内衣多用丝绸料,外衣讲究用水獭皮缝制,并拼合传统图案予以修饰。康巴女子都有头饰、胸饰、背饰、腰饰和其他饰物,这些饰物往往是代代相传宝物,如用九眼石、玛瑙、翡翠、红珊瑚制做的项链、头饰,用绿松石、蜜腊石和纯银制做各类饰物等,这些服饰价值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成为其家庭财富的标志。
4、康巴民居有农牧区之分。牧区一般住帐篷,这种帐篷多用牦牛绒线编织而成,并饰以传统图案,不仅美观大方,而且遮风挡雨,冬暖夏凉,搬迁便利,深得牧民喜爱。农区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下面一层放杂物,上面为经堂、厨房、寝室和存放粮食的库房,牧草和粮食则在阳台上晾晒。这种房屋有高三、四层,安排自然会更细致一些。
5、印经院。甘孜州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该州德格印经院以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完备而严格的管理、原材料制作考究、精湛的刻工技艺、高质量的印刷,以及对建筑、壁画、刻版及其它文物的全面保护,在藏区三大印经院(拉萨印经院、拉朴楞印经院、德格印经院)中位居首位。藏区文化所有文版典籍的70%以上均藏书于该印经院,藏区文化所有院藏各类典籍830余部,木刻印板近30万余块。所藏典籍、刻板涵盖了藏民族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医学、科技、文学、艺术等学科内容,包容了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及整个藏民族文化的所有精髓,创世界之最,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素有“世界藏文化大百科全书”之誉。它不仅是藏族文化宝库,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6、多民族。康巴地区仍然保持着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文化的特点。民族有汉、藏、彝、纳西、羌、傈僳、白、独龙等10多个。康巴地区能找到许多令人震惊不己的许多语言小孤岛,从康定往西,木雅语、道孚语、新龙的扎巴语,就是历史上藏族与其他各民族来往的结果。
7、宗教多种。宗教有藏传佛教各教派均在康巴发展,格鲁、萨迦、宁玛、噶举、苯波五大教派。康区还有伊斯兰教、天主教、儒教等。昌都芒康还有藏区独一无二的天主教村,形成了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彼此兼容,求同存异的优良文化传统。
8、社会组织。如果说卫藏地区过去是典型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康区社会形态除了封建农奴制(大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封建地主经济。在社会组织方面,既有与西藏统一的基巧、宗、庄园等,又有分布于各地,互不统一、八方割据的土司头人,如德格土司、明正土司、霍尔五土司等。此外还有游牧部落组织和保留原始父系氏族残余的“帕错”和“果巴”组织,以及妥坝的母系氏族残余组织等。
9、婚俗。丁青、芒康、白玉等不少地方保留了最古老婚姻形态一妻多夫制婚姻。
10、康商文化。康巴藏区自然环境山高水深,出门不是登山就是下山、下水。这种独特自然环境,造就了康巴人不但体质上高大,心理上追求高大。正是这些文化特点和人文精神传统,历史上造就了富甲一方的康巴商人和威震藏区强悍无畏康巴斗士以及信徒万千的康巴高僧大德。
11、康区建筑艺术。康区有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一山一文、一沟一寺、一坝一节,如康定的“安觉寺”、甘孜的“德贡布寺”、昌都的“噶玛寺”等的建筑风格是最典型的多民族建筑技术交融的结晶。在康巴金碧辉煌的喇嘛寺中,康巴人总是在精美绝伦的壁画、“唐卡”造像、雕塑等方面生动地展现出自己特有的聪明才智和奇思妙想,形成了康巴的“噶玛噶则”画派等独具特色的流派。
12、内涵丰富。康巴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分为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面。
(1)精神文化层面是康巴文化的核心层,包括康巴人特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标准、行为模式、情感制度、信仰崇拜、生活理念等观念文化。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并与物质与制度层面相关联。
(2)物质文化是康巴文化的表层,包括康巴人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文化成果,包括木雅独有的麻花奶酪、巴塘的面食等美食文化,绚丽多样康巴服饰与饰物等服饰文化,“吊鹿子”“探酥油”、固板印刷、精巧的金银器皿制作,以及制陶与木器加工等工艺文化。富有康巴宗教和地方特色的寺庙与民居等建筑文化,伸臂桥、吊桥与溜索等桥文化等。康巴物质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创造性与独特性,突显出理念与现实的统一、审美与实用的统一、传统与创新的统一。
(3)制度文化层面是康巴文化的中层,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们在共处中创造的规范和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康巴社会的组织结构、立行方式、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文化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历史上一些落后制度文化如政教合一、政教联盟等已被淘汰,但是一些优秀的文化则被继承下来,成为康巴文化中人文色彩最浓郁的一部分。
认识康巴文化要从历史、民族和现实角度正确看待。康巴文化不是单一藏文化,还包含着其他一些民族文化成分,具有文化兼容和复合的特色,藏文化与汉文化、纳西文化、蒙古文化、羌文化、彝文化、其它文化等众多民族文化会合于此,组合成千姿百态的民风民俗,构成了多彩多姿的康巴文化,成为耀眼的文化现象。康巴文化中“人天合一”的和谐观念,具有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的生态文化意义。
康巴文化有着历史沉淀丰富、内涵博大精深、形态多姿多彩、地方特色浓郁的特点,其多元并包的精神,格萨尔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以及茶马古道商业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的、持久的人文魅力。康巴文化可分为以下几个亚文化区域。
1、德格文化区。德格话是藏语藏方言的“普通话”。以德格为中心,包括原德格土司属地的德格、白玉、石渠和西藏的江达等地,外延涵盖康北大部分地区。这里是岭.格萨尔王的诞生地,格萨尔文化中心。德格印经院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之一,是康藏文化宝库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德格八邦寺的“噶孜”画派是康区绘画的代表,德格红教四大寺是康区宁玛派的中心。
2、游牧文化区。甘孜州游牧文化圈以高原草场地带为中心,包括石渠、德格、色达及理塘、甘孜、炉霍、道孚等县的部分地区。其居民为纯牧民,社会结构为部落制,以追求自然为其文化特征。
3、嘉绒文化区。甘孜州嘉绒文化圈以丹巴为中心,包括康定、道孚部分地区。丹巴别称“美人谷”,仍保留着浓厚女性文化遗风流韵。
4、木雅文化区。以木雅贡嘎山为中心的木雅文化圈,包括贡嘎山周围的康定、道孚、九龙、雅江等部分地区。该地人被称为“木雅”,被认为是融入藏族古代党项羌人的后羿,善建高碉。该地风俗、习惯、服饰、住房与其他藏区有显著差别。
5、彝文化区。位于大渡河中下游地带的泸定、九龙等县的彝族聚居区内,保持着与凉山彝区基本一致的彝文化传统。“家支”制、崇信毕摩为其文化一般特征。
6、汉藏商贸文化区。康定、泸定等城镇,因接近内地,历来为汉藏贸易重要口岸,往来四方的商贾与外来移民较多,其文化的多元与整合特性突出。
7、帕搓文化区。以三岩为中心的帕错文化圈,包括西藏贡觉县雄松区和四川白玉县盖玉区一带。该地区由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地理位置偏僻,故能长期保留原始文化,实行氏族公社式“帕错”制度。
康藏区在一个以康巴文化为主体文化区内包含着多样类型文化内涵,已是极为罕见,康巴历史与地理原因而形成多个亚文化圈,从而使其文化呈现绚丽多彩的区域性特点。再加上各种文化在长期共处中彼此交流,相互影响,产生复合文化现象, 更使康巴文化具有独特性而无可替代的文化风采,在新形势下发展更具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