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特产之分水油纸伞,系泸州汉族民间工艺品,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分水岭镇,距离泸州市城区35千米,位于长江南岸,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度带,云贵川渝四省市结合部,是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立于合江佛宝、贵州赤水、重庆四面山旅游金三角门户。在长江与沱江交汇之处,隐藏着一柄油纸伞能找到泸州人古往今来的浪漫与精致。分水油纸伞厂的油纸伞制作历史悠久,在明清两代,已广泛制作和使用油纸伞。泸州分水油纸伞工艺的使用和传承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代,制作历史起码400年以上,形成一种地方特色产品,历史上泸州主要以制作雨具的“大红伞”为主。泸州分水油纸伞是目前油纸伞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传承了400多年,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分水岭油纸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极具中国汉族特色的民间工艺品、仿古工艺品。2014年02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分水油纸伞”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一、泸州分水油纸伞的历史
泸州分水油纸伞的制作始于明末清初,已有400多年历史,仍保留着古老传统的纯手工制作工艺,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20世纪40、50年代,泸州油纸伞的“黄金时期”,特别是40年代晚期至50年代初期,靠近泸州小市码头的珠子街是当时泸州的“油纸伞一条街”。极盛时期,泸州境内共有大小油纸伞生产厂家10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主要集中在现江阳区蓝田、泰安、沙湾、分水、弥陀、小市等地,年产纸伞2000万把。
据《泸县志》记载:“泸制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业,而以分水岭所制为佳。”
分水岭油纸伞取材于天然的楠竹、岩桐木、皮纸和桐油。其制作工艺承袭了制伞大师许桐生的传统技艺。每道制作工序都富有艺术性,复杂、精细。单是其中的一道工艺—“满穿伞”,就要用五色丝线穿,渡2000多针。制作一把伞,须经锯托、穿纹、网边、绘画、印刷、糊纸、扎工、晃油、箍烤等9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种古老的传统工具,用当地桐子经特殊熬制的熟桐油浸泡制作而成,一把伞反复撑收3000次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伞顶五级风中行走不变形。
分水岭油纸伞厂所生产的油纸伞以其工艺精湛、花型美观、色彩鲜艳、幌油光亮、抗水耐温、小巧精致等特点闻名国内外。生产的“美美”牌绘花系列纸伞,均根据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绘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孔雀开屏”“双凤朝阳”“天女散花”“蝴蝶恋花”等图案,所绘花、鸟、草、虫,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细细观赏,妙趣横生。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钢架伞与布伞的的普及,实用方便的钢架伞逐渐取代了油纸伞,以前从事油纸伞生产的人纷纷转行。至90年代,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在进行生产。
泸州分水油纸伞保留400多年传统制作手工工艺制作方式,其制作工艺特殊,继续保留湿糊伞技术与特殊的熟桐油配方,伞面经久耐用把实用性与审美观赏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二、泸州分水油纸伞工艺
分水油纸伞伞形为圆开,寓意美满、团圆、平安,注重伞面图案的艺术性、文化性,将中国传统艺术与油纸伞文化有机融合,分水油纸伞特殊的地域品质,具有相对于其他地方油纸伞产品的不同优异产品的特性,更经久耐用,实用性强,伞面图案文化与美观完美结合,更能体现的民俗文化价值,观赏装饰价值,以及较高的收藏价值,明显优于其他地区同类产品。
分水油纸伞一直采用传统的方法,从原材料选取到工艺都秉承古法。手工油纸伞的工序很繁琐,从材料加工到半成品有四个环节,伞骨、伞托、手柄和木顶、伞杆四个零部件的加工,这四个零部件总共需要46道工序,然后是成品做工,也是四个环节,穿绞和网伞、印花和切纸、扶伞和烤伞,熬油和晃伞,四项工种50道工序。
伞骨是分为衬子和托子,大小,是否牢固,是否耐用很大程度取决于此。批子是支撑伞面的架子,衬子就是套在手柄上撑开合拢伞的活动圆环。每个批子都得从头开始。首先是选料,得选两年以上的楠竹,伞骨选用蜀南竹海等地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老楠竹,韧性大、弹力强,并经防霉、防蛀等工序处理。然后根据不同大小的伞下料,这个环节的工人就开始刨节、刮箐、划墨、划、削、刨槽。这个环节决定了伞的质量是否好用,撑开后是否圆满等。
伞既然是用于挡雨,自身防水就非常重要,纸质伞面如何防水,油纸伞一直坚持用桐油。桐油曾经是中国南方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天然防水剂,曾被广泛用于造船、制作木盆木桶,结实耐用,还可以防虫蛀。
泸州油纸伞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有穿伞头、网伞边、湿纸、糊伞面、顺伞、穿线、上油等,从开料起到制作完毕,一把伞要经历96道工序,使用上百种工具。
复杂的油纸伞制作工艺所传承的,除了延续数百年的匠心技艺,更传续着泸州人对于生活的温情脉脉和对于东方美学的浪漫追求。
纯手工制作油纸伞,当地人用传统技艺,做出来一把把精美油纸伞,从骨架的钻孔、穿线,到伞面的绘制,每一个过程都融入了手的温度,实在让人惊叹,原来油纸伞的颜色、花纹可以这么美而雅致。
分水岭镇的手艺人,上山挑选最好的木头和老楠竹,再经过防腐处理的木头和竹子上钻孔、拼架、穿线,精心布置用于抵挡雨水的各种小小的机关。
他们又在纸上画上最好看的图画——在这张圆形的、与天空对话的纸上,他们展开自己的想象,画上脸谱、山水、花鸟,画上对生活的赞美与祝福,并给纸涂上最好的桐油……
经过几十道工序的层层叠加,使用上百种不同工具,花费十天甚至更多的时间。一把赋予独特意义,精致美的油纸伞,才能在分水岭镇的手艺人中被做出来。
三、分水岭油纸伞创新发展
分水岭油纸伞发展经历了由多到精、优胜劣汰的历程。明末清初到20世纪70年代,是油纸伞生产的鼎盛时期,仅分水岭从事油纸伞业的匠人达1000余人,“家家都有制伞匠,户户都会编伞线”,产品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分水岭油纸伞手工制作技艺从初始生产的单一红色伞,逐步发展到手工绘画伞,至19世纪中叶有了石印油纸伞,现在创新发展将鲜花、树叶植入伞中。
油纸伞品种由开始直径一尺六寸,逐步发展到直径八寸到十二米的20余个品种的系列产品,先后推出青花系列、手造纸双遗合璧、八角伞、和伞等系列新产品。同时推出了梅、兰、荷、竹等象征廉政图案,与时俱进,赋予了油纸伞新时代内涵,扩展了油纸伞品种,拓宽了销售渠道。
分水岭油纸伞功能由单一遮雨遮阳实用性工具,发展为具有婚丧嫁娶、观赏装饰的历史人文和民俗文化价值的审美艺术品。
油纸伞的品牌经历了无品牌到有注册商标的过程。继“许同生老伞铺”字号后,有了“美美牌”商标,2004年分水岭镇成功注册了“美美牌”油纸伞商标。油纸伞的生产方式由起初的家庭式生产到作坊式生产,再到工厂化生产。
随着对分水岭油纸伞历史文化价值的发掘,其影响越来越深远。分水岭油纸伞不仅应邀参加各种国内外大型展览,被各种媒体报道和聚焦,还多次走进央视,让世人一睹其风采。
2009年2月,分水岭油纸伞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刘云山、李岚清等中央领导人观看了分水岭油纸伞的展演,对这一古老而精湛的技艺赞不绝口。
大自然得天独厚的地势和环境,天然资源优势突出,造就了一个不平凡的分水岭镇。还有分水岭镇人的勤奋刻苦以及坚持不放弃的传承决心,再加上2008年成功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得分水岭的油纸伞迅速游走四方,盛开在中国雨水横斜的天空下,备受大众喜爱。如今分水岭镇被称之为中国伞乡、非遗之乡、蔬式小镇。这里的人选择放慢节奏、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熟悉这里的人又亲切地称之为“蔬式·慢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