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欲横流的时下,人们一门心思去获取经济收益,而社会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冷静理性的认知和冷漠对待,更谈不上实际运用实践,互联网文化使得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实际中显得“势单力薄”,离人们显得“遥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的修养,赓续中华文脉而任重道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仁爱”提倡人们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追求和谐、公正与奉献。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广义来讲,文脉是指一种文明在特定空间与一定时间中孕育而生、绵延不绝的历史与文化范畴,其上延下伸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我国而言,文脉是指中华文明起源与演进的脉络,丰富多样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是文脉的载体,它们涵括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传承在无数工匠大师身上的技艺。诸多遗产保留着弥足珍贵的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要自立自强,首先在文化上要自觉自信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撑和智慧源泉。新时代以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不断走向纵深,积累了鲜活而丰富的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融入血脉的文化根脉、精神命脉、思想行为指南,民族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文化根脉因赓续而繁荣兴盛,割不断、丢不得,必须结合新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根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新时代发展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共享优秀传统文化成果。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虽然中华民族在近代以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中华民族都挺过来了、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出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坚韧不拔,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守护好这一根脉,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遵循原则,不能偏离中华文化的实质。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古与今”“中和外”的关系。从“古与今”来说,就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从“中和外”而言,就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要以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历代贤达实践经验积累的知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是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全国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个人道德的修养和提升民众道德。道德对于一个国家、社会、民族乃至个人发展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立德问题。2013年11月26日,总书记来到曲阜考察,在同有关专家学者代表座谈时,他语重心长地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阐述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儒学一直影响中华儿女砥砺奋进。
两千多年前,先贤孔子以学立身,成为“万世师表”,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时至今日仍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修齐治平、经世致用”的家国情怀,“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的道德主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的德行修养方法等,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时代,人们依然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来熏陶和装备思想根底基础。
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福建厦门举行。3日晚,细雨中的筼筜书院,清幽古朴,习近平主席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这里进行会晤。会见后,两国元首共同参观在筼筜书院内展出的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主席向普京总统介绍闽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展品的特色,讲述生动,如数家珍。普京总统对传承数百年的中国传统艺术给予高度赞扬。“筼筜会晤”让书院登上重大主场外交活动的绚丽舞台,不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外国元首视野,更倾注了习主席对人类文明美美与共的殷切期许。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文化胜地、历史古迹,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继承弘扬。习近平站在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为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而四川眉山“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祠是三苏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阵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三苏文化蕴含的民本情怀、家风家训、务实担当精神、法治智慧、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治国理政理念和思维等具有历久弥新、回味隽永的中华魅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开宗明义,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多个重要场合和讲话中,就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深刻阐释。2017年1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将“两创”作为实施该工程的基本原则。同年10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式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标志着这一理论与实践路径趋于成熟。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就如何赓续传承文脉这一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给出了行之有效的答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关键在于成功营造大众乐享的文化氛围,令体验者感觉既自在又自洽。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把蕴含家国情怀与文化密码的故事讲得精彩。与此同时,国潮、最炫民族风在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和民族元素汇聚之地流行。历史文物通过多种形式走红,为当地带来大量游览者,流量中蕴含着不小的发展动能。近些年来,越来越多游客高度认同并乐于体验服饰、饮食、礼仪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这提醒人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目的是使大众不仅可以成为这些文化精粹的旁观者、欣赏者,更能成为参与者、创造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寻常生活。唯有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才能让每一个个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做到事上见、心中有,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形塑文化主体性。
随着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党中央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亦愈益加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人们能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明晰的前进方向。
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一是要不断涵养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尤其是着力培养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与辨识能力;二是要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支撑,同时及时提炼总结各地区诸领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经验,以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更鲜明特色、提供更强大支撑。
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具有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北京广播电视台依托北京世界文化遗产资源,高质量打造《紫禁城》《运河之上》等精品节目,深刻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万物并育”“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等重要理念。深入挖掘书画、中医、戏曲等各类非遗资源,精心制作《书画里的中国》《养生堂》《最美中国戏》等品牌节目,立体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故鼎新、兼收并蓄、和合共生等鲜明特质。聚焦首都文博领域重点工作,创新推出《博物馆之城》《文物里的北京》等重点节目,生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断、薪火相传的文明成果。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营造学而做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更好担负起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使命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担负起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使命,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要在深挖底蕴内涵、注重创新表达、紧扣时代脉搏上下功夫,更加生动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文明广度、精神高度和现实温度,更深层次地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深挖底蕴内涵。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读懂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何以生生不息,领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何以博大精深,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的源头活水。把工匠精神贯穿内容生产全过程,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努力打造更多具有思想穿透力、文化影响力、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力作。
注重创新表达。创新话语,用年轻化语态吸引青年受众,用青春语言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
创新手段,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打造沉浸式极致视听体验。
创新形式,通过表演、歌舞、对话等现代潮流元素,让静态的文化资源“动”起来。
创新途径,善于运用大屏小屏传播、线上线下互动、衍生品开发等多元方式,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认同感。
紧扣时代脉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通,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深入推进以文化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普遍价值得到更充分展现、更广泛认同。
汇聚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要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力量投身文化传播事业,汇聚高质量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合力。
加强组织领导。继续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重大主题宣传、重要议题设置、重点项目规划的统筹工作。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加强传统文化领域文艺评论和文艺评奖的组织工作,发挥导向、激励作用,激发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领域和宣传文化机构合作共建机制,融通多媒体资源。
增强主流媒体骨干作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报道力度和水平,综合运用综艺、短视频、直播、深度报道等多种方式,展现人民群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成果。加强传统文化主题创作遴选工作,组建核心创作团队,精心打造系列精品节目,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注重文艺领军人才培养,搭建精品创作交流平台,通过讲座座谈、项目策划、作品研讨等形式,提升专业人才创作创新能力。
激发社会力量协同作用。提升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博机构新媒体内容更新力度和传播广度,拓展文化传播半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传播,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开展经典品读、国学讲座、传统艺术品鉴等交流互动活动,激发年轻人主动参与、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播阵地作用,以百姓宣讲等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工厂、进乡村。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因地制宜传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厚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沃土。
作为一个有中华血脉的中国人站在新时代发展新征途上,自觉拿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武装自己的头脑,不被外来网络文化所左右,笃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在创新性中融合文化前进。结合时代发展新形势,文化部门和工作者面临实际情况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挖掘并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和思想精髓,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新动能。